惟视眼科原创资讯
请告知并经允许后方可转载
眶骨膜下脓肿是鼻窦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及时诊断、正确处理是防止眶内蜂窝织炎、眶内脓肿形成,甚至失明、死亡的关键。对于这类疾病感染性病原体的确定对于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滥用抗生素,选择性免疫作用于特定物种,产生免疫耐受物种。例如年,甲氧西林发现后2年,开始出现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近年来,MRSA感染已成为眼睑及眼眶软组织脓肿的常见病原菌。随着广谱抗生素的滥用,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检出率逐年增多。
随着耐药菌逐年变化,鼻源性眶骨膜下脓肿病原是否也在与时俱进?
JaniceC.Liao教授试图确定随时间变化的鼻源性眶骨膜下脓肿的细菌谱以及统一治疗方案下对病人疾病预后的影响。设计了一项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了年到年间18岁以下的鼻源性眶骨膜下脓肿患者。通过术中取样分析病原学培养结果,与年到年的病人序列,进行了整体的及按年龄分组别的差异性比较。并比较了年到年组,年到年组,及以本研究组三组中,9岁以下需手术治疗患者比例的差别。研究主要记录了需要手术患者,流行性病原,手术指征,视力及全身情况。
结果发现大约一半的患者53/94(56%)单独使用一种药物治疗后痊愈,另一半患者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引流。与年到年病人序列组相比,近年来,咽峡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增加。85%低于9岁,只在高于9岁组检测出厌氧菌。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毒力强劲的需氧菌后,不可再严格遵守治疗方案,需早期进行手术引流。
研究者认为鼻源性眶骨膜下脓肿患者中低于9岁并需手术引流的比例较小(1大约五分之一),近25年来并没有明确的上涨趋势。低龄患者(9岁)不易感染厌氧菌,这可能与幼年鼻窦较宽口,氧气充足,不易感染厌氧菌。近年来,引起鼻源性眶骨膜脓肿的病原体种类越来越多。在自然选择下出现多种毒力强劲的变异品种,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开始出现,在感染这类细菌的情况下不再严格遵循治疗方案中推荐的年龄相关手术指征算法,建议进行早期引流手术。
原文:Ophthalmology.Mar;(3):-47.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按钮,进入下载页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