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老师谈阅读深情铸文文意浓投入真

投入真情实感

二、抓住重点词、句、段推敲。

这里讲的重点词、句、段,是指感情色彩最浓的词、句、段(浓郁感情的喷发口)。一篇作品总有那么几个词、几句话或几个段落在表达情感上最显眼,最突出。有的可以称得上是作品情感的纽结,如朱自清《荷塘月色》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全文的“情眼”。有的可以称得上是作品情感的宣泄口,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几段议论,集中而又强烈地抒发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有的可以称得上是全篇的点睛处。全文娓娓而叙,一路平缓,到了末尾用一二句画龙点睛,感情得以凸现,令人回味无穷。如朱自清《背影》的末句“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把感情推向高潮。总之,抓住这样一类的词、句、段推敲,等同于打开全篇的感情之窗。

以一篇文章的阅读为例。

徐刚

小鸟

在北京,春夏时节的早晨,总会有一些老人提着鸟笼在林阴道上散步。八哥、金丝鸟等等便都在笼子里发出各种叫声,还把翅膀扑打着,似乎要冲出笼子飞向蓝天似的。每每遇见这些关着的小鸟,我总要静静地听听它们热闹的歌唱——谁知是欣喜呢,还是哀怨?不管如何,生活在都市,鸟叫是难得听见的。究其原因,一是小鸟太少,二是虽然也有几只,但终究都被不绝于耳的汽车喇叭声所埋没了!

于是,这就很是引起了我的一点乡思。

在我故乡的蓝天上,在我故乡的竹林中,小鸟是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可以自由自在地歌唱的。

小鸟飞翔的姿态是最能教孩子们神往的了——飞得快的时候,像箭一样向前;飞得慢的时候,就像踩在云朵上休息。时上时下,或远或近,有时还互相嬉戏、互相斗架……

不知道有多少神话或传说是和小鸟联系在一起的?

是小鸟的歌声第一次叩动了我儿时心灵的门窗。

麻雀为什么要把窝做在屋檐下呢?

母亲告诉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可精明了。麻雀知道从地里收回来的稻草是“仙草”,因此才到屋檐下做窝的。有很多别的鸟在冬天里冻死了,麻雀却依旧一群一群地飞……

麻雀的住所是和人在一起的,麻雀也的确很机灵。天上有各种各样的小鸟,成群结队地去偷吃稻子的只有麻雀。因此,每到秋天,稻田变成了金黄色,稻子快要熟的时候,故乡的农民就要在稻田里扎起一个个草人,草人的手中还得拿着一根竹竿,竹竿上吊起一面破的芭蕉扇来赶麻雀。麻雀却依旧活着——一到地光场净,秋收完毕后,地里、场头,总会留下一些残余的稻粒,它们便一群一群地飞来飞去。迅速地找,迅速地吃,迅速地飞走。

麻雀很小,胆子却不小。它时常站在屋檐上听农民们说话,村子里的每一户人家它们都要去“串门”。它们的歌好像是唱给自己听的,祖祖辈辈都是"叽叭喳喳"而已,无论春夏秋冬全是这个调调。

那么多的麻雀几乎连大小也一样,而且都在家家户户的屋檐下做窝。可是,它们很少走错门,吃饱了就各自睡觉。偶尔也有走错的,便在窝的洞口前大战一场,得胜者得窝。

海边的风光那么好,麻雀为什么不去呢?

麻雀的接近农民是为了吃稻。

因为它不会劳动,所以就无法高飞!

农民更喜欢喜鹊。

喜鹊叫,喜事到。

谁家门前有一棵很高的树,谁就盼着喜鹊来做窝。

喜鹊一身都是黑的,黑得油光闪亮。它没有一根花花绿绿的羽毛,它也不会像鹦鹉那样学舌,它只是在高兴、愿意的时候才唱几声,从来不唠唠叨叨。

你盼它唱,它不一定唱;你不喜欢它唱,它却偏要唱——哪能像麻雀呢?只要有一点吃的,就唱个不停!

有一年冬天,喜鹊在我家门前的一棵杨树上做窝了,左邻右舍都来看,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说喜鹊的故事。

喜鹊是鸟类中的“建筑家”,它们从不凑合着做个窝,而是必须用千万根树枝在高高的树顶上,搭成一个圆球状似的家,远看很像一座黑色的堡垒。

据说,它们每衔得一根树枝就要流一滴血,它们一边衔,一边施工,而且总是一雌一雄双双飞来飞去的忙碌。

这还仅仅是外观,倘若爬到树上看个究竟,那就更教人惊讶了!喜鹊窝不漏风也不漏雨,从门里进去还得拐几个弯才是那一对喜鹊的住所。有时,台风能把屋顶上的茅草卷走,喜鹊窝却安然无事。喜鹊是勤劳而机智的。

每天黎明,喜鹊都要唱歌,而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或者迷雾曾经一时遮住了太阳。

儿时,我们还常到芦苇荡中捉鸟。

无边无际的芦荡,春夏时一片绿,秋后芦花一片白茫茫。涨潮的时候只有哗啦、哗啦的涛声,落潮以后就显得荒凉而寂寞——那时,这里没有人烟,是螃蟹和水草的天下。但,偶尔也会传来几声鸟叫,给寂静的海滨增添了不少生气。我们就追着鸟叫找去……芦荡中的鸟一般都是“白头鸟”,它除了身体比麻雀稍大外,外形很相似,只是头上有一块白点。我的故乡还有民谣道:“白头,白头,白想念头;早也唱歌,晚也唱歌;啾啾,啾啾”……

在茂密的芦苇丛中,白头鸟用水草做成一个个小窝,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不知道为什么它总是不愿意飞到稻米飘香的田里去,而只是在海边唱着、望着。仿佛有什么奇怪的念头,也仿佛在期待着什么。

有时,台风、暴雨和大潮会把整个芦荡淹没——它们却依旧不肯离去,只是在水面上低低地飞着。潮水退走,芦苇一根根重新站立起来时,它们就赶紧回来重建家园。唱着,跳着,显得乐观而自信。

后来,一块块芦荡被开发了。开发者大为奇怪的是:这海边的荒地为什么如此肥沃?经过研究,才知道:有很多的落叶,有很多的鸟粪,土地怎能不肥?

这时候,白头鸟又飞到了另外的,还没有开发的芦荡中……

在艰苦的地方,它勇于生存;在寂寞的时候,它敢于歌唱。

大海是它的知音!

我曾经和渔民一起出海过。

当海岸线在视野中消失,身边和四周除了浪头还是浪头,你就会真正地感受到:什么叫辽阔?什么叫孤单?

在海里,与我故乡的渔民朝夕为伴的,就是海鸥。

海鸥一身雪白,很像是个穿着白裙子的少女——当它站立在水上,露出一张小小的红色的嘴巴时,确是使人感到振奋而欣喜的。

谁不爱美呢?

蔚蓝色的海上还有如此之美的精灵!

海鸥也是很孤独的,据说它们本是龙宫里的宫女,龙王娘娘因为妒忌她们的美,才使她们变作小鸟,放逐到水面上。而那些虾兵蟹将却依旧在作威作福!

也有的传说并不一样,说是她们羡慕人间,才变作小鸟飞出了龙宫,因为迷了路,便永远在海面上飞呀,飞呀……

难怪一有船队出现,海鸥便成群结队地飞来。有时,它们飞到船舷边;有时,它们飞到风帆旁;有时,甚至擦着人们的身子飞过。

它们不是炫耀自己的美,而是为了表达对人类的向往。

因为同样孤独,便会产生更强烈的感情。

假若海上没有了它们,画家的画,诗人的诗,不知将逊色多少!

愿一切真的、美的小鸟,不再遭到妒忌!

有很多小鸟是人类的良师益友。

发明飞机的科学家不就是从鸟的翅膀得到启发的吗?

直到现在,飞机和火箭都还有翅膀。

然而,人们对小鸟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聪明,有时也就更自私。

猫头鹰的叫声中带着哀怨和忧愁,便被横加指责为不吉之兆,而要加以驱逐或消灭。其实,猫头鹰是捕捉老鼠的能手。

啄木鸟因为长得其貌不扬,很少为人称道。它浑身的结构都是为了捕捉害虫——嘴巴像钢锥一样尖锐,大脑有着很好的防震结构,舌头上还长着刺。它把用羽毛装点山林的荣誉全部让给了别的伙伴,自己只是一心一意地找害虫、吃害虫。

没有它们,就没有青枝绿叶,就没有栋梁之材!

一见美丽的小鸟,往往是大家抢去大捕大捉,直到灭绝为止。捕来后赶紧装入笼子—-为了装点自家的门面,为了唱歌给自己听。倘若是吃人的老虎下山,捉鸟的英雄又会赶紧逃得无影无踪。

在聪明人的手中,什么都可以成为装饰品。装进笼子的小鸟不也是吗?天长日久,翅膀就不再坚硬了,连目光也有些迟钝,但,会看主人的眼色行事。

让所有长得美丽的小鸟去飞翔吧——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只有在祖国的田野上,它们才能朝气勃发,用自己的羽毛去驮着阳光、色彩,溶化进湖光山色间……

让所有能唱歌儿的小鸟去飞翔吧——-只有属于大众的歌声,才是最最动听的歌声……

为什么不把麻雀与乌鸦关进笼子呢?

从词、句、段三方面考察、体味

这是一篇以小鸟为题材的抒情散文。作者分别描写了麻雀、喜鹊、白头鸟、海鸥以及猫头鹰、啄木鸟等的外形、本领、习性,同时又用一二句话加以评说。对各种小鸟叙述时,又赋予它社会的人格的属性,使之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描写是传神的,感受也是深刻的。要认识全篇的感情底蕴,就必须从词、句、段三方面考察、体味。

先看词语的感情色彩

章开头写故乡的小鸟是“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可以自由自在地歌唱的”,连用两个“自由自在”,一则是刻画故乡小鸟的精神状态无拘无束,写出小鸟的性灵;一则也是作者对小鸟生活的主观认识——作者认为,小鸟的生活理应如此。同时在结构上,与文末议论相呼应。写麻雀,作者用了“精明”一词;写喜鹊,作者用了“勤劳”、“机智”两个词;写白头鸟,作者用了“勇于生存”、“敢于歌唱”的词语;写海鸥,作者说它是海上的“精灵”。作者写鸟选用不同的词语,并非是怕用词重复,而是思想感情使然。“精明”含有贬义,而“勤劳”、“机智”、“勇敢”、“精灵”则体现了鲜明的颂扬色彩。

再看句子

作者写鸟,除描写外,还用一二精辟的议论句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写麻雀:“因为它不会劳动,所以就无法高飞!"指责之情很明显。写喜鹊:“喜鹊是勤劳而机智的",赞常之情,一语出之。写白头鸟:“唱着,跳着,显得乐观而自信”,抓住特点,褒奖性格。写海鸥:“假若海上没有了它们,画家的画,诗人的诗,不知将逊色多少!”肯定、喜爱之意,溢于言表。写猫头鹰、啄木鸟:“没有它们,就没有青枝绿叶,就没有栋梁之材!”指明作用,同样倾注了赞美之情。总之,这些句子散落在文中,闪现着感情的火花,综合起来考察,分析,就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内容与特点了。

还有必要研究一下重点段落

作品结尾三段,是全篇的点睛之笔,集中表现出作者的审美情趣、社会理想和爱憎感情,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愿望是:“让所有长得美丽的小鸟去飞翔吧”,“让所有能唱歌儿的小鸟去飞翔吧”,这是作者热爱小鸟感情的真切流露。作者同时又提出疑问:“为什么不把麻雀与乌鸦关进笼子呢?”爱憎分明,引人深思。前边是铺叙、描写;文末是揭示题旨,表明态度。铺叙、描写之中有感情的流露,揭示题旨、表明态度是感情的总爆发。认识到这一点,就把握了全篇的感情脉搏。

产权及免责声明:

本文选自《于漪全集》,图片来自网络,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监制:李智明

排版编辑:李碧珠文字编辑:陈榕往

于漪老师谈阅读

深情铸文文意浓——投入真情实感

于漪老师谈阅读

于细微处见精神(一)

于漪老师谈阅读

看似平常却高妙

于漪谈阅读丨抓准文章的主心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rz.com/fzyhl/1441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