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很长,远红外线疗法对人体的好处

红外线疗法

应用红外线治疗疾病的方法。

根据波长分为:短波红外线、长波红外线。

由于所有发热物体均可发射红外线,且波长及特点由该物体的温度所决定,因此,从热因子的角度出发,红外线疗法也属于辐射热疗法。

辐射热可增加治疗部位(吸收红外线的物体)的温度,但不影响中间媒介。

一、生物物理学特性

1、波长的划分

(1)短波红外线:1.5~0.76μm。

(2)长波红外线:~1.5μm。

2、红外线的产生

所有的热体均可辐射红外线,其辐射的强度和光谱成分决定于辐射温度。

按照司切芬定律:绝对黑体放出来的全部能量与绝对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

辐射源低于℃时,其最强的辐射在远红外线部分;

辐射源高于℃时,在近红外线部分;

温度升至℃以上时,其最强的辐射移至可见光部分(还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3、红外线光源:分为发光、不发光两种。

(1)发光的红外线光源:

工作时除发出94%~95%的红外线,还有4%~5%的可见光及少量紫外线,如普通的白炽灯及石英红外线灯。波长范围~1.6μm,属短波红外线。

(2)不发光的红外线光源:

一般用电阻丝绕在或嵌在碳化硅等物质制成的棒式圆柱上,工作时仅呈暗红色,波长范围3~1.5μm之间,属长波红外线。

4、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

在生物物理学上,将强度降到起始值的50%的深度称有效穿透深度。

1.5~0.76μm的短波红外线,穿透深度1~10mm,可穿透皮肤达到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及其他皮下组织。

~1.5μm的长波红外线,穿透深度0.05~1mm,仅达到皮肤浅层。

5、人体对红外线的反应及耐受

治疗剂量的红外线作用后,皮肤充血发红,出现斑纹状或网状红斑,依辐射时间的不同其持续时间在10min~1h。

反复多次照射后,皮肤上可出现长时间的色素沉着,其特征为分布不均匀且沿皮肤的血管走行,形成脉络网状花纹,又称大理石色皮肤。

二、生理效应和治疗作用

1、生理效应

长红外线在表皮的角质层吸收;短红外线可透入真皮层,并在表皮全层和真皮层吸收。吸收处则相应产热。

短红外线较长红外线透入更深,可影响真皮层的神经末梢和血管床,刺激汗腺,造成更多的排汗。

红外线具体的生理效应如下:

(1)局部代谢增加。

(2)局部出汗增加。

(3)伴随充血的局部血管扩张以满足营养需求的增加,刺激细胞释放组胺样物质。

(4)在深部组织层引起初始的血管收缩,随后则使血管扩张。

(5)促进肌肉放松。

(6)若热是温和的,则可镇静感觉神经末梢。

(7)若应用足够长的时间,可升高体温,增加呼吸频率和心率,降低血压。这些身体反应的作用是消除过热和保持热平衡。

(8)重复较强的剂量,可导致局部皮肤斑点样色素沉着。

(9)毛细血管压和细胞渗透性增高,并加重水肿。

2、治疗作用

(1)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代谢过程,使局部组织营养得到改善。

(2)促进局部渗出物的吸收,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

(3)解痉和缓解肌紧张,温热作用于骨骼肌和平滑肌,可使组织温度升高,达到解痉止痛的效果。

(4)改善血液循环,清除致痛化学介质,减轻局部肿胀,组织张力下降。对于局部浅层组织的慢性炎症及某些疼痛性疾病有镇痛作用。

四、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

(1)软组织炎症吸收期:疖、痈、蜂窝织炎、丹毒、乳腺炎、淋巴结炎等软组织炎症吸收期。

(2)亚急性和慢性损伤:肌肉劳损、挫伤、捩伤、损伤性滑囊炎、踝关节捩伤等;尤其是软组织扭挫伤恢复期。

(3)伤口:需要干燥的渗出性伤口。

(4)各种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病:适用于膝、指、趾、腕、踝等较浅的关节。

(5)配合其他理疗:配合紫外线治疗疖、痈等感染;在电刺激之前刺激皮肤出汗以改善皮肤导电性。

(6)其他:较浅部位的神经炎和神经痛、关节纤维性挛缩、肌纤维组织炎、肌痉挛、烧伤、冻伤、皮肤溃疡、压疮、术后伤口延迟愈合、神经性皮炎、湿疹、胃肠炎等。

2、禁忌症

急性炎症,高热,恶性肿瘤(照射区内),活动性结核,活动性出血(如急性创伤性出血)或出血倾向,心血管代偿功能不全,老年人或幼儿(4岁),外周血管疾病。

下列情况谨慎使用:

水肿可能会因组织温度增高而加重,建议采用拾高患者肢体、低强度治疗剂量、加强监督等措施。

感觉缺失不能明确判定热度的患者,若必须采用红外线治疗,则应加强监督。

若患者意识障碍,而治疗又为必需的情况,要格外警惕和加强监督。

摘自:

实用理疗技术手册(第5版)中医医学

理疗方法技术技巧大全——电疗光疗法超声疗法磁疗法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著,郭新娜,汪玉萍编

淘宝扫码

即可拥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rz.com/fzyyf/1110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