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56岁。头晕10余天,外院CT显示左顶枕叶高密度影。
图1A
图1B
图1C
图1D
图1E
图1F
影像学报告描述轴位CT平扫(图1A、B),双侧颞叶内侧、大脑大静脉池、左侧顶枕部迂曲条状稍高密度影(无尾箭头),直窦扩张(箭)。轴位T2WI(图1C、D),上述部位多发迂曲流空信号(无尾箭头),相应颞枕部皮下也见流空信号影(箭)。矢状位T1WI(图1E),大脑大静脉、直窦及上矢状窦明显增宽(无尾箭头)。增强MRA动脉期冠状位(图1F),两侧颈外动脉多个分支明显纡曲、增粗(箭),左顶枕部浅静脉明显纡曲增粗及过早显影(无尾箭头)。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均为:硬脑膜动静脉瘘(Ⅳ型)合并头皮下动静脉瘘。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arteriovenousfistulas,DAVF),为动脉与硬脑膜静脉的直接交通,供血动脉多为硬脑膜动脉,少数为软脑膜动脉,瘘口常位于硬脑膜,偶可累及邻近的皮质静脉。DAVF可为外伤或自发性分流,后者又可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两种,自发性者可能为静脉窦血栓再通,并形成侧支循环所致。瘘口一般为单个,偶见多发或双侧性瘘。DAVF约占颅脑血管畸形的1/10,其症状与所在部位、大小及引流静脉有关,海绵窦动静脉瘘最具特征性,已于第3章十五叙述,其他症状包括头痛、杂音、耳鸣、脑积水等,少数可出现痴呆。好发年龄为40-60岁。
根据静脉引流、临床表现及预后,DAVF可分为以下5型。Ⅰ型,有1个或多个瘘口,血流方向正常,预后良好。Ⅱ型,1个或多个瘘口向硬脑膜静脉窦、脑皮质静脉引流,常可见静脉高压或出血。Ⅲ型,瘘口直接向蛛网膜下隙静脉引流,常表现为出血与脑静脉压升高。Ⅳ型,为Ⅲ型表现+静脉曲张。Ⅴ型,为Ⅲ型表现+向脊髓静脉引流。
影像学特点如下。①部位:常见于颅后窝与颅底部,乙状窦、横窦、海绵窦及大脑动静脉最常受累,其中累及大脑大静脉者导致其瘤样扩张,称为Galen静脉瘤。上矢状窦与直窦较少受侵。②CT平扫可无异常,或显示纡曲扩张的深静脉及静脉窦,呈等或稍高信号密度影,增强扫描上述深静脉及静脉窦明显及均匀强化,CTA直观显示上述病变及增粗的硬脑膜动脉。③MRI对扩张的静脉窦及深静脉显示优于CT。MRI易于显示合并的脑梗死及出血。但常规MRI同样难以观察供血动脉,可行增强MRA显示增粗的脑膜动脉。④DSA是诊断DAVF的金标准,关键之处是能显示瘘口及引流静脉的通畅性。DAVF的供血动脉常为多个,如枕动脉脑膜支、颈外动脉其他脑膜支。⑤DAVF可与脑AVM及皮下动静脉瘘合并存在。
鉴别诊断主要需与脑AVM鉴别,二者不同之处是脑AVM可见大小不等的血管巢、供血动脉主要是脑动脉,且幕上更多见,而DAVF多位于接近颅底的部位。
小结常规CT与MRI对于DAVF诊断价值有限,但增强CT/MRI及CTA与增强MRA可显示异常扩张的深静脉及静脉窦,有时能显示供血动脉,DSA是诊断本病的最佳手段。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