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11月15日《“药”您健康》专栏上线以来,我们已经为您播报了十二期用药方面的知识讲解。今天,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危害多多的“产气荚膜梭菌”!
什么是产气荚膜梭菌?产气荚膜梭菌,又叫产气荚膜杆菌,魏氏梭菌,是一类厌氧或微需氧的革兰阳性杆菌,自然界分布广泛,土壤污水、食物饲料、人畜肠道都能找到它的踪迹。虽是厌氧菌,但对厌氧条件要求不是严格。因能分解肌肉和结缔组织中的糖,产生大量气体,加之本菌在体内能形成荚膜,故名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有哪些危害?1、食物中毒
产气荚膜梭菌能产生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表现为腹痛、腹胀、水样腹泻,一般无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通常一两天可自愈。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由禽畜肉类食品引起,往往因屠宰过程中肉类被动物肠道内寄生的细菌污染而未充分灭菌所致,因食用加热不彻底肉类而致病的案例也较常见。在美国,产气荚膜梭菌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之一,最常见于儿童和老年人。
2、气性坏疽
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最严重疾病是气性坏疽,常见于因工伤、车祸等导致开放性骨折、大块肌肉撕裂等大面积创伤的情况。这与大家熟悉的破伤风杆菌相似。产气荚膜梭菌在缺氧的条件下生长繁殖,产生多种外毒素和酶破坏伤口的组织细胞,发酵肌肉和结缔组织中的糖类物质产生大量气体,形成气肿和局部水肿导致组织坏死。发生气性坏疽的患者会感觉到剧烈的组织胀痛,组织内水气夹杂,按压时有捻发感,坏死组织散发恶臭。如果毒素吸收入血,还可能引起毒血症甚至休克死亡。
3、其它感染性疾病
产气荚膜梭菌感染还可形成局灶性蜂窝织炎、局部或扩散性肌炎、坏死性胆囊炎、败血症、流产后血管内溶血、胸膜感染。产气荚膜梭菌的侵袭力非常强,潜伏期短至8-48小时,一般1-4天,变化迅速,不及时诊治常导致截肢或死亡,死亡率为20%-50%,是创伤中最严重、发展最快的并发症之一。
如何发现“产气荚膜梭菌”?1、伤口周围触诊有捻发音,伤口有臭味;
2、X片:伤处软组织间积气,伤口有臭味;
3、伤口内分泌物涂片:大量革兰阳性粗大杆菌;
4、血细菌培养阳性。
以上1项或多项并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可诊断。
如何预防“产气荚膜梭菌”感染?1、注意饮食卫生:日常勤洗手;购买的蔬菜、肉类应清洗彻底;食物以新鲜、干净为宜;冰箱内的隔夜食物,取出后不可直接食用,应加热充分,食用前再加热是预防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的重要措施。
2、在发生严重外伤的情况下,及时处理伤口,清创、扩创、局部使用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冲洗,对所有器械和敷料严格消毒灭菌。尽早手术及清除坏死组织,必要时截肢以防止病变扩散。严重外伤患者可预防性应用大剂量青霉素。
如何治疗“产气荚膜梭菌”感染?1、确诊患者尽早使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抗菌药物选择:首选大剂量青霉素,每日万U以上。林可霉素类、硝基咪唑类、头孢曲松、多西环素、碳青霉烯类可备选,可根据实际药敏结果选用。
2、全身支持治疗包括输血、纠正水与电解质失调、营养支持等,有条件的尽早使用气性坏疽抗毒素血清及高压氧舱治疗。
温馨提示产气荚膜杆菌为机会性致病菌,多为有创后感染,外科术后也存在感染可能,毒素入血可引起菌血症、休克,死亡率高。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引起食物中毒。
参考文献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年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
2.外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
3.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疗意见[J].浙江医学,,30(6):-.
4.产气荚膜梭菌血流感染致死1例检验医学与临床,,13(19):-.
5.开放性创伤并发气性坏疽患者的创面治疗进展[J].医院感染学杂志,,23(1):-.
简介主讲人:
临床药学部刘洋
临床药学部简介
科室现有主任药师1名,专职临床药师6名,其中硕士研究生5名。临床药师参与查房、病例讨论、用药干预、用药教育、不良反应监测,与医生、护士共同组成治疗团队,共同制定患者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科室开设药学门诊,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临床药师出诊,重点面向特殊人群(妊娠、哺乳期)开展药学服务。临床药学部努力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药学服务体系,我们将不懈努力,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
药学门诊出诊时间:
周一上午8:00-12:00
周三上午8:00-12:00
周五上午8:00-12:00
(节假日除外)
出诊地点:门诊楼四楼药学门诊(产前诊断门诊旁)
往期回顾
当怀孕遇上流感季,药还能吃吗?
产检发现贫血,我究竟该怎么办?
育龄男女,请远离“利巴韦林”!
过敏性鼻炎“如约而至”怎么办?
宝宝拉肚子,怎么办?
出品:外宣医联部
文字:临床药学部刘洋
排版:外宣医联部宋悦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