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医学影像服务中心国内最大的医学影像专业平台,唯一拥有例病例+征象及专题讲座。
来源:影享国际
作者:宋国栋
01临床病史男性,66岁主诉发现硬腭肿物20余年,双侧鼻塞近1年现病史患者于20余年前无意发现硬腭肿物,医院行肿物穿刺,可抽出血性液体。20年来自觉肿物大小无明显变化。1年前出现鼻塞,偶伴涕中带血,伴嗅觉下降,咬合稍无力。
既往史体健。
专科检查硬腭偏右侧见广泛隆起,大小约5cm×4cm,隆起越过中线,质韧,有弹性,结节状,边界清,无明显活动度,无压痛,局部可见黑色素沉着,表面光滑,无明显红肿炎症反应,未触及头颈部淋巴结肿大。
02影像检查图1层面1增强CT:由上至下依次为动脉期、静脉期及骨窗
图2层面1MRI平扫:由上至下依次为T1WI、T2WI及DWI图3层面2增强CT:由上至下依次为动脉期、静脉期及骨窗
图4层面2MRI平扫:由上至下依次为T1WI、T2WI及DWI
图5层面3:由上至下依次为矢状位T2WI及CT
03解读1.肿物性质为:A.良性B.恶性答案:A良性肿瘤,局部有包膜侵犯。2.病变特点为:A.分叶状B.界清、膨胀性生长C.钙化D.囊变、坏死E.出血F.骨质破坏答案:ABCDECT:硬腭后部不规则肿物,分叶状,边界尚清,其内见片状低密度区;肿物内见点条状钙化灶;轻度强化(双期CT值:57HU,61HU),低密度区未见强化(双期CT值23HU,25HU);肿块向上侵犯至鼻腔下部近中线处;硬腭骨质膨胀性破坏,部分鼻中隔及右侧下鼻甲受累MR:病变主体T2WI高低混杂信号,病变内后方见T1WI/T2WI高信号影.3.腭部肿瘤最常见为:A.涎腺来源肿瘤B.上皮来源肿瘤C.间叶来源肿瘤D.转移性肿瘤答案:A4.最可能诊断为:A.多形性腺瘤B.腺源性上皮癌C.鳞癌D.转移瘤E.动脉瘤样骨囊肿F.基底细胞腺瘤答案:F04诊断手术记录:患者全麻下行“右上腭部及鼻底肿物切除术+上颌骨修整术”。
术中探查:肿物位于右侧硬腭部,约3.0cm×2.0cm,质地坚韧,边界清楚。硬腭部有大小约2.0cm×2.0cm骨质缺损,穿通至鼻底。继续分离至鼻腔,见右侧鼻底黏膜下方大小约2.0cm×2.0cm肿物,将肿物全部切除,送检,止血,缝合。
病理(腭部)基底细胞腺瘤,局部有包膜侵犯,建议临床注意随访。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P63(+++)
CD(上皮+)
S(灶+)
GFAP(灶+)
CEA(+)
P53(弱+)
KI67(3%+)
CK7(+)
05讨论涎腺基底细胞腺瘤(basalcelladenoma,BCA)是涎腺少见的上皮源性良性肿瘤,占所有涎腺肿瘤的1%-7%,80%以上位于腮腺,来源于腭部小涎腺者少见。
病理
由单一的基底样细胞构成,并有清晰的基底细胞层及基底膜样结构,而缺乏间质或软骨样基质,组织学上根据细胞生长方式又分为4种亚型:实性型、小梁状、管状和膜性型,其中实性型在四型中最常见。
临床表现
文献报道BCA常见于70岁左右老年人,男女比例约1:1.5~2。发生于腮腺者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多为偶然发现生长缓慢、活动度良好的腮腺肿块;发生于口咽部表现为咽部不适与异物感,肿块较大者可表现为吞咽梗阻感。
影像学表现CT:
1)腮腺BCA好发于腮腺浅叶,小涎腺BCA多位于口咽部、腭部,大多为单发,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无或浅分叶,边缘清楚、光整,常有较完整的包膜。2)一般较小,文献报道大部分病灶平均直径多小于3cm。3)肿瘤血供大多较丰富,增强后实性部分动脉期强化明显,静脉期强化幅度接近或低于动脉期。4)瘤内壁结节及瘤内不强化低密度区。腮腺BCA易发生坏死囊变。5)肿瘤内可见砂砾状、斑点状或弧形钙化影。
MRI:
肿瘤实性部分信号与邻近肌肉组织信号相比,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肿瘤的细胞成分多,排列紧密),可有囊变及出血,病灶周围见低信号环;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性强化。腭部简述腭部由前2/3硬腭和后1/3软腭组成。硬腭后部和软腭黏膜下层内含较多小黏液腺,为腺源性肿瘤的好发部位。
腭部肿瘤主要为涎腺来源肿瘤。其中良性肿瘤在小涎腺肿瘤中占约50%;主要的腭部良性涎腺肿瘤以多形性腺瘤最为常见;肌上皮瘤、基底细胞腺瘤罕见。恶性肿瘤以腺样囊性癌最多见,其次黏液表皮样癌等。
上皮性肿瘤多起源于软腭,良性以乳头状瘤多见,恶性以鳞癌多见。
总结基底细胞腺瘤诊断要点:
腭部肿瘤由于解剖部位特殊能早期发现,但较全面而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仍需要影像学检查。
对于腭部肿瘤,伴有骨质侵犯者,需先判断病灶主体–部位:硬腭前部少见。–大小:恶性肿瘤一般较大,而良性肿瘤相对较小,但不特异。恶性肿瘤有时也可表现为局部软组织增厚。–形态及边缘:良性肿瘤大多形态规则,边缘清晰光整,相邻结构受压推移,骨质易压迫吸收,边缘光滑锐利;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密度及信号:无特异性,良性恶性均可表现为密度或信号均匀不均匀。–强化程度:良恶性无显著差别。–病史:良性者病史较长,症状大多不明显;恶性者病史相对较短,可有相关临床症状。
基底细胞腺瘤是一种罕见涎腺良性肿瘤,缺乏明显特征性改变。
腭部肿瘤相对少见,且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
对于腭部肿瘤:–判断其良恶性,确定病变部位、范围:(形态、大小、边界、病史)–判断其来源:原发(涎腺来源、间叶来源、上皮来源)或继发(转移)–针对某些肿瘤相对特点做出初步诊断1.混合瘤:发生率最高,纤维包膜、延迟强化;2.腺样囊性癌:腭部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多个小囊状低密度影形成筛孔状改变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3.鳞癌:好发于软腭;疼痛伴有溃疡;恶性影像学表现;4.恶性淋巴瘤:增强扫描轻度弥漫均匀强化,T2WI上呈均匀高信号-等信号;DWI呈高信号;常伴有颈部淋巴结的肿大;5.基底细胞腺瘤:罕见,良性表现,囊变坏死,钙化。
最终确诊有赖于影像及病理的综合诊断。
作者简介:宋国栋,北京协和医学院在读博士,导师:陈敏教授;主要方向为磁共振功能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