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三月,此为发陈}
漫谈春季养生与疾病的防治
作者/哈孝贤
春三月,即农历正、二、三月,按节气则从立春日开始到立夏前一日止,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
春季温煦多风,坚冰涣释,阳气升发,万物复苏,自然界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人体在养生防病方面,也要顺应春季气候的特点,做到早睡早起,居有定时;适当锻炼,不使过力;酒醴肥甘,戒之勿贪;精神情绪,旷达舒畅。总之,务使气血调畅,生机活泼,才能符合春气升发的规律。
如果违反了这种春季养生之道,就要“伤肝”,以致“夏生寒变”。
春季虽暖,但在早春还是“乍暖还寒时候”,天气忽冷忽热,寒暄不一,因此,为保护自身阳气,棉衣不可脱掉过早。
民间有“春捂秋冻,到老不生病”,以及“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还有北方的“若要安乐,不脱不着”,南方的“若要安乐,频脱频着”等谚语。这些谚语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春日融融,和风拂面,固然宜于人体机能活动的通达调畅,但也适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存和传播,因此,春季的时病和杂病也比较多。如“风温”就是春季常见的时令病。
风温是人体感受风热邪气而引起的病变,可见有发热,轻微怕冷,四肢酸楚而不甚疼,咽痛,口渴,或咳或不咳等症状。
从西医学观点看,即是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肺炎、急性支气管炎等多种呼吸道感染疾患的前期症状。
治疗以辛凉解表为原则,一般对发烧、身痛等全身症状轻微,而咳痰、咽干等症状明显的,可用“桑菊饮”加减,或用成药“桑菊感冒片”;如果发烧、身痛、咽痛等症状显著,则可用“银翘散”加减,或用成药“银翘解毒膏”(片)。以上方药,应用适当,常有较好的效果。
春季当暖不暖,反而寒气料峭,晚来风疾,是时令不正,称为“至而未至”。一旦人体为暴寒所折而发病,中医则称作“时疫”,其发病表现极似冬季的“伤寒”。
如发热、怕冷、头疼、身痛、胸闷不饥,或吐或泻等。治用芳香温散和解的方法,一般可用“香苏饮”或“十神汤”加减,如身痛加防风、羌活;呕吐加半夏、生姜;吐泻腹痛加服藿香正气水等。
其他如“大头瘟”(面部丹毒),表现为面部赤肿;“痄腮”(腮腺炎),表现为耳前后漫肿、压痛等,也大多发生在春季,属于温毒、风毒之类。一般选用“普济消毒饮”加减,以清热解毒,实践证明疗效相当好。预防药物可用板蓝根、紫草、连翘、甘草各15g,煎取浓汁,周岁以内小儿每日服2次,每次15~20ml,效果较好。
除了流行病以外,春季内伤杂病也大都是受了气候性质的影响,内脏机能失去平衡所致。例如,素常有头晕脑胀,目眩耳鸣,精神疲倦等症状的人,每到春季就要复发或加重。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阴分不足,感受了春季风阳之气的刺激,而引起“肝阳上亢”所致。治疗多用滋阴养血法,一般应用杞菊地黄汤加减,每能收到较好效果。
《哈孝贤临床随笔》第二版
著:哈孝贤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选自《哈孝贤临床随笔》,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由“杏林墨香”订阅号独家发布。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购买途径全国新华书店
医药专业书店
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各大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