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庄百溪(中医院)
目的总结分析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患者经腔内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年8月至年5月期间连续收治的Wagner1~4级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患者例(条患肢),经血管腔内治疗,观察技术成功率、并发症率,随访期间观察踝肱比变化、伤口愈合率、保肢率及生存率。结果例(条患肢)共进行次血管腔内治疗,即刻技术成功次(成功率93.93%)。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33例(4.33%)出现入路相关性血肿或假性动脉瘤;20例(2.62%)发生迷走神经反射;38例(4.99%)发生膝下动脉破裂;75例(9.84%)出现血流限制性夹层;23例(3.02%)出现动脉栓塞;蓝趾征4例(0.52%)。术后平均ABI明显改善(0.33±0.20升至0.68±0.17,P0.)。共例患者(条患肢)随访12个月以上(35±23个月),期间3月内伤口愈合率达72.28%,12个月保肢率为85.62%,生存率为95.01%。结论腔内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即刻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低,中远期疗效确切,目前可作为其首选治疗方案。
缺血;糖尿病血管病变;血管腔内治疗;保肢;生存率
膝下动脉(Below-The-Kneeartery,BTK)缺血性疾病为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其截肢率和死亡率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高。保守治疗对于糖尿病BTK病变效果有限,尤其是病情发展为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LimbIschemia,CLI),只有供血得以恢复才可获得缓解的机会[1]。传统手术对于该领域疗效欠佳,而腔内技术可序贯重建膝下动脉至趾间动脉的直接血运,即使是高龄高危特殊患者仍适于治疗,目前逐渐取代传统手术广泛用于糖尿病BTK病变的治疗。自年8月起,我中心采取该技术治疗糖尿病BTK病变,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中心自年8月至年5月连续收治的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患者例(条患肢),依Wagner分级[2]属于1级到4级,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明确为单纯膝下动脉病变,再行腔内治疗。其中男性例(51.84%),年龄50~岁,平均(74.55±26.22)岁。纳入标准:符合2型糖尿病、缺血性糖尿病足[3]的诊断标准;经腔内治疗。排除标准:单纯神经病变的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严重凝血功能异常;严重出血及抗凝禁忌。
例患者(条患肢)中,合并高血压病例(93.96%),冠心病例(72.97%),血脂异常例(62.99%),脑梗死例(24.02%),慢性肾功能不全53例(6.96%),吸烟(60.89%)。经血管造影证实:病变累及胫前动脉条患肢(51.94%),累及胫后动脉条患肢(37.01%),累及腓动脉条患肢(24.72%);长段闭塞性病变(闭塞长度10cm)条患肢(43.41%)。
二、方法
采用局部麻醉或区域神经阻滞方式麻醉,经股动脉或膝下动脉建立入路,首选同侧股动脉顺行入路。选用4~6F动脉鞘,造影了解病变的基本情况,全身肝素化(75~U/kg)。导丝导管配合超选病变血管并通过病变至远端真腔,选择球囊逐节段扩张病变,出现血流限制性夹层、严重弹性回缩,若延时扩张3min无效,则补救性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垠艺,辽宁生物医学材料研发中心)。如果直接穿刺困难,则采取手术切开暴露动脉建立入路;如术中动脉痉挛,以硝酸甘油μg/次,动脉内注射解痉。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U,皮下注射,1次/12h,疗程1周;长期口服阿司匹林mg/d,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患者口服硫酸氯吡格雷75mg/d持续6个月。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吸烟者应戒烟。
手术效果指标:即刻技术成功,为术中至少重建1条直达踝关节水平(如腓动脉)或水平以下(如胫前至足背动脉、胫后至足底内外侧动脉)的动脉血运,即刻造影显示管腔残余直径狭窄率30%;临床疗效包括踝肱比(anklebrachialindex,ABI)变化;围手术期并发症:入路血肿及假性动脉瘤形成、迷走神经反射、治疗血管破裂、血流限制性夹层形成、动脉栓塞及血栓形成等。
术后首次随访在3个月后,此后每6个月随访1次。随访期指标:踝肱比变化、伤口愈合率、保肢率及生存率;多普勒超声测量治疗后动脉再狭窄程度。再狭窄指经超声发现治疗段狭窄最严重处与治疗段近远端1cm管腔较大者比较其直径损失率大于50%。未发现再狭窄即定义为通畅,通畅患肢数占当时可随访的患肢总数百分比即为患肢通畅率。伤口愈合指患肢无骨髓炎无蜂窝织炎及脓肿,溃疡完全愈合。保肢是指患肢术后Wagner分级未达5级,无需踝以上截肢。
三.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治疗前后ABI的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保肢率、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即刻技术成功率:例(条患肢)共进行次血管腔内治疗,即刻技术成功次(成功率93.93%)。未成功的52次(31条患肢)治疗遭遇的均为长段闭塞性病变,其中遭遇胫前动脉闭塞20次,胫后动脉闭塞17次,腓动脉闭塞8次,足背动脉闭塞4次,足底外侧动脉3次。
2.临床疗效:技术成功患者ABI由术前平均(0.33±0.20)升至术后(7~14d)平均(0.68±0.17)(t=3.,0.P0.)。
3.围手术期并发症:33例(4.33%)出现入路相关性血肿或假性动脉瘤,其中3例(0.39%)出现腹膜后血肿,1例经开放手术止血,余患者均采用压迫后逐渐吸收。20例(2.62%)发生迷走神经反射,迅速给予阿托品、多巴胺提高心率、血压后好转。38例(4.99%)发生膝下动脉破裂,均及时绷带加压包扎,仅3例需择期二次手术,且均未继发严重并发症。75例(9.84%)出现血流限制性夹层,经延时扩张仍有21例需补救性置入药物洗脱支架。23例(3.02%)出现动脉栓塞,经切开取栓或腔内栓子抽吸术妥善解决;蓝趾征4例(0.52%),2例保守治疗缓解,2例(0.26%)足趾继发溃疡坏疽。
围手术期共有3例患者死亡,包括急性心肌梗塞2例、心功能衰竭1例。4例患者出现肾功能衰竭,需定期血液透析。3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均对症治疗好转。
4.随访:共例患者(条患肢)随访12个月以上,随访时间12~75个月,平均(35±23个月)。术后3个月内伤口愈合率达72.28%。术后3个月平均ABI(0.73±0.22)(t=3.,P0.05),术后6个月平均ABI(0.77±0.24)(t=3.,P0.05),术后12个月平均ABI(0.79±0.27)(t=3.,P0.05)。12个月保肢率为85.62%,24个月保肢率为85.36%。12个月生存率为95.01%,共有36例(4.99%)患者死亡,其中心肌梗塞17例、心功能衰竭10例、脑梗死6例、呼吸功能衰竭1例、其他原因2例。各随访点患者超声平均随访率为76.32%±16.45%。随访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48个月、60个月及72个月的患肢通畅率分别为88.24%、76.74%、71.32%、68.35%、60.73%、57.48%、50.34%及45.54%。累计条患肢(15.18%)因症状复发而再次行腔内治疗,其中条患肢(93.86%)治疗即刻成功。
讨论
腔内技术已成为糖尿病BTK病变的首选治疗方式[4]。随着器械改进、经验积累、技术提高,目前已具备即刻成功率高、并发症率低、临床疗效显著、便于再次干预的优势[5]。本组即刻技术成功次(成功率93.93%);严重并发症仅有15例(1.97%);技术成功患者ABI由(0.33±0.20)升至术后12个月(0.79±0.27)(t=3.,P0.05);共条患肢(15.18%)因症状复发再次行腔内治疗,其中条患肢(93.86%)治疗即刻成功。尽管如此,腔内治疗在该领域的中远期疗效仍充满争议,缺乏大样本的长期随访评估[6,7]。
本组例患者(条患肢)随访12个月以上,平均(35±23个月),能够较为充分的体现腔内治疗对于糖尿病BTK病变中远期的实际干预效果。术后平均ABI改善明显;术后3个月平均ABI变化显著,并维持至术后12个月,Wagner分级人群分布最终呈现两极分化趋势:0级条患肢(78.43%),5级或截肢条患肢(14.38%),其余1~4级7.19%,支持时间窗理论——血运重建后溃疡愈合最关键的时间段是术后的前3个月[8]。比较患肢通畅率:术后前6个月通畅率陡降至76.74%,此后通畅率下降趋于平稳,术后24个月降至68.35%,结合24个月保肢率为85.36%,可见长期通畅率与保肢率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重要的是迅速重建血运并有效维持3个月,给予溃疡修复足够的条件和机会,才是保肢的关键[9]。本组平均年龄(74.55±26.22)岁,合并高血压病(93.96%)冠心病(72.97%)脑梗死(24.02%),12个月生存率为95.01%,36例死亡患者中心脑血管基础病致死者占91.67%,可见腔内技术对于高龄高危糖尿病患者是安全有效的,该结果也提示:积极改善肢体缺血同时应严格控制心脑血管危险因素,以优化预后延长寿命。
综上,腔内治疗糖尿病BTK病变,经单中心的回顾分析是安全有效的,作为首选方案优势明显[10];但本研究非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数据缺乏比较;许多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失访率较高,外地患者随访数据存在检查仪器标准不统一,检查技师经验技术参差不齐情况,结果可靠性降低。因此,需要更严格的试验进一步证实。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