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这种病,它的名字以皮肤颜色如丹而取得的,虽然叫毒,却不是由病毒感染的,是由细菌侵入皮肤而引起的急性淋巴管炎。那么丹毒是哪些细菌造成的呢?
丹毒的致病菌有哪些
丹毒是一种皮肤疾患,能导致本病的病菌大部分都是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当我们的皮肤出现了龟裂、溃疡等症状的时候,这些病菌就通过这些伤口侵入到身体,引起了感染。皮肤的擦伤、搔抓伤等也为病菌侵入人体提供了途径。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丹毒的致病菌是哪些。
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是导致这种疾病的最主要的病菌。就是这种病菌在我们的周围环境当中相对还是比较常见的,通常是以菌落的形式分布在环境中,每一个菌落宽度大约是2到4毫米左右,边界十分的清晰,且呈现出透明状。这种病菌致病能力较强,能够引起我们人类以及很多动物患病。A组β溶血性链球菌这容易感染人体的皮肤,被感染以后就会出现化脓性的炎症,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感染人的呼吸道,或者是感染人的咽喉。另外,相当一部分新生儿败血症也是有可能因为这种病菌感染引起的。
丹毒的症状体征
发病前常有活动期足癣、鼻、口腔内感染病灶及皮肤外伤史,皮损出现前常有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婴儿有时可发生惊厥,潜伏期一般为2~5天。
皮疹初起为红肿发硬的斑片,后迅速向周围蔓延而成为大片猩红色斑状损害,表面紧张灼热有光泽,稍微高起,境界清楚,以后皮损向外扩延,中央红色消退为棕黄色并有轻微脱屑,触痛明显。皮损部出现含有浆液或脓性分泌物的水疱或大疱时称水疱或大疱性丹毒,症状极严重时患部可以迅速发生坏疽成为坏疽性丹毒。此情况多见于新生儿,多由脐部或生殖器部开始,后迅速扩延,病情凶险,易引起败血症和腹膜炎甚至死亡。
损害也可向他处蔓延(游走性丹毒)或在原发损害部位屡次发生(复发性丹毒)。多次复发者称慢性复发性丹毒,局部往往继发淋巴性水肿。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小腿、颜面、前臂、手足及婴儿腹部多见。其他部位也可发生。局部淋巴结肿大。全年均可发病,但常见于春、秋两季。
哪些人容易患丹毒
1
与体表慢性病灶有关
颜面丹毒多由鼻、咽、耳等处的病灶而引起,特别是鼻炎患者以及经常用手挖鼻的人容易患丹毒;下肢丹毒则多由足癣或下肢外伤引起。
2
与机体免疫力降低有关
营养不良、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以及肾性水肿,皆为本病的促发因素。因此,即使是鼻炎和足癣也应积极治疗,并且不要养成用指甲狠挖鼻孔的习惯。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患有肾性水肿时,更应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完好无损。
丹毒的诊断鉴别
1、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史,局部红肿,边界不清楚,痒,皮疹有丘疹,水疱,大疱,糜烂,渗液,结痂等,白细胞计数不增多。
2、蜂窝组织炎:发病部位较深,是皮下组织发炎,患处有触痛并略微红肿,境界不明显,炎症迅速扩展和加重,以中央炎症明显,有显着的指压性水肿,以后变软,溃破化脓,排除脓汁及坏死组织。
3、多形日光疹:是发生在面部及暴露部位的多形发疹,其损害有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水肿性红斑,斑丘疹,丘疱疹及水疱或苔癣化等多形皮疹。
4、血管神经性水肿:为一种暂时性,局限性,无痛性的皮下或粘膜下水肿,多发生在组织疏松而易肿胀的部位,如眼睑,口唇,耳垂,外生殖器,喉头等处。
5、癣菌疹:发于小腿部的癣菌疹,常呈红斑样,足癣症状减轻或治愈后症状即随之消失。
6、类丹毒:有接触家畜,鱼类或屠宰工作中受伤史,损害多发生于手部为紫红色,不化脓,不易发生水疱,往往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猪丹毒杆菌培养及接种试验阳性。
医院温馨提示:要预防丹毒,就要预防细菌感染,平时就必须注意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源,如皮肤癣,小范围破损,皮肤容易藏细菌的皱折部分,如耳道,鼻孔等等,多注意细节就可以了。
点击左下方的“阅读原文”咨询挂号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