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考研:外科学-常见外科感染的知识点讲

医学考研:外科学-常见外科感染的知识点讲

年第题外科学X型题

题目解析

1.一般来说,化脓性炎症在脓肿尚未形成时不需要切开引流,在脓肿形成时需要及时切开引流。

2.有些疾病需要早期切开引流:破伤风、气性坏疽、颌下急性蜂窝织炎、化脓性腱鞘炎。

(1)破伤风、气性坏疽是由厌氧菌引起的特异性感染,早期切开清创是预防疾病发作最关键的措施。

(2)颌下急性蜂窝织炎属于特殊类型的蜂窝织炎,多见于小儿,应早期切开减压,避免喉头水肿压迫气管。而一般的蜂窝织炎则无需早期切开引流,待脓肿形成时再及时切开引流即可。

(3)化脓性腱鞘炎应早期切开减压,避免肌腱受压坏死。

3.脓性指头炎在肿胀明显、疼痛剧烈时就要及时切开引流。

4.丹毒很少引起组织化脓坏死,不做切开引流等外科处理。

5.寒性脓肿:虽然具备一般脓肿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的特点,但不具备红、热等表现,因此称为「冷脓肿」。寒性脓肿是脊柱结核的并发症,不宜切开引流,否则容易形成窦道导致长期不愈。

本题答案

BD

考点讲解

一、概述

1.外科感染的特点

常为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

局部症状明显。

多为器质性病变。

常伴组织化脓坏死而需要外科处理。

注意:丹毒很少引起化脓坏死,因此不需要切开引流等外科处理。

2.外科感染的分类

(1)特异性感染

一种感染性疾病由特定的病原菌引起,特定的病原菌只会引起特定的感染,如结核病、破伤风、气性坏疽、真菌感染。与特异性感染相对的概念是非特异性感染。

(2)病程分类

外科感染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感染,时间界限是3周~2月。

(3)条件性感染(机会性感染)

平时非致病的病原菌趁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引起的感染。

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多为条件性致病菌。

(4)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

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趁机生长繁殖所引起的感染。

3.外科感染的病因

(1)病原菌的致病因素

粘附因子(如荚膜)、数量和繁殖速率(最重要的因素)、毒素(外毒素、内毒素、胞外酶)等都与致病有关。

玻璃质酸酶(透明质酸酶)会分解组织从而导致感染更易扩散。

(2)宿主的抗感染免疫

包括天然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感染转为局限性化脓的主要原因是人体抵抗力占优势。

4.外科感染的临床表现

G-杆菌、厌氧菌引起的感染其脓液常常有恶臭。

金葡菌引起的感染其脓液较黏稠、呈黄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其脓液较稀薄、呈淡红色。

5.抗菌药的合理应用原则

(1)尽早确定病原菌

在未确定病原菌前可根据经验用药,但应尽早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以便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

(2)根据药效学和药动学用药

抗菌谱、不良反应、药动学等均应考虑,要选用疗效高、不良反应小、价廉易得的药物。

(3)个体化用药

要综合病人体质、病情、感染的病原菌种类等用药。药物剂量一般按体重计算。

(4)联合用药要有相应指征

一般不主张联合用药。

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感染(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对某些药物产生了耐药性(结核、真菌感染等)需要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时要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药物,以增加疗效,减少用药剂量,减少不良反应,避免产生细菌耐药性。

(5)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指征

不是所有外科疾病都需要应用抗生素(如毛囊炎、伤口表面感染、疖等),应用抗生素后也不能减免相应的外科处理。

不是所有外科感染都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只有潜在感染发生率高、一旦感染后果严重时(如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时)才需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一般在麻醉开始时静脉滴入,或术前2小时做肌肉注射,如果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可追加一次剂量,一般在术后24h内停药。

二、疖与痈

1.概念

疖是指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痈是指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疖病是指多个不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痈、疖病的患者常常有糖尿病。

2.致病菌

以金葡菌最多见。金葡菌可产生血浆凝固酶,从而使得炎症不易扩散。

3.注意事项

发生在危险三角(鼻根及两侧上唇角之间的区域)处的疖、痈严禁挤压,否则致病菌可能会沿内眦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患者会出现头痛、颜面部肿胀等表现。

4.治疗

(1)局部处理

初期仅有红肿时,可选用红外线等理疗,也可用金黄散、鱼石脂软膏、硫酸镁等湿敷。

痈不宜热敷以免感染扩散。

(2)抗生素

疖一般为表浅、局限性感染,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仅在出现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时,可选用青霉素、磺胺类抗生素,以后根据药敏试验选药。

(3)切开引流

当痈出现多个脓点、破溃流脓时需要及时切开引流。可作十字切口,切口线要超过病变边缘的皮肤,达到深筋膜浅层,将已经化脓和尚未化脓但已失去活力的组织一并清除,然后在脓腔内填塞生理盐水或凡士林纱条。

三、急性蜂窝织炎

1.概念

皮下、筋膜下、肌间隙等疏松结缔组织发生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2.致病菌

以溶血性链球菌最多见。溶血性链球菌可产生透明质酸酶,从而使得炎症扩散迅速。

3.临床表现

产气性蜂窝织炎(易与气性坏疽混淆)、新生儿皮下坏疽、小儿颌下蜂窝织炎(易引起窒息)属于特殊类型的蜂窝织炎。

4.治疗

(1)局部处理

初期用鱼石脂软膏、硫酸镁湿敷。

产气性蜂窝织炎由于为厌氧菌感染,伤口要用双氧水冲洗。

(2)抗生素

首选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

疑有厌氧菌感染时加用甲硝唑。

(3)切开引流

早期不需要切开引流,脓肿形成后要及时切开引流(出现波动感提示脓肿形成)。

颌下急性蜂窝织炎由于喉头水肿压迫气管,必须早期切开减压。

四、丹毒

1.概念

皮肤淋巴管发生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

2.致病菌

以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最多见。

3.特点和治疗

(1)病变蔓延较快,常有全身反应,因此要静脉滴注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2)局部很少有组织坏死、化脓,因此不需要切开引流。

(3)常累及下肢,表现为片状皮肤红疹,境界较清楚,常累及引流区淋巴结,若反复发作会导致淋巴水肿,严重者出现象皮肿,因此在卧床休息时要抬高患肢促进回流。

(4)治愈后易复发,因此局部、全身症状消失后要继续用药3~5天。

五、甲沟炎

1.概念

皮肤沿指甲两侧形成的甲沟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的化脓性感染。

多因微小刺伤、倒刺、剪指甲过深引起。

2.致病菌

以金葡菌最多见。

3.临床表现

常先发生在一侧甲沟皮下,后可蔓延到甲根或另一侧甲沟,形成U形脓肿;也可向下蔓延形成甲下脓肿,甚至向深部蔓延形成指头炎。

4.治疗

(1)局部处理

早期用鱼石脂软膏外敷,红外线理疗。

(2)抗生素

口服头孢拉定。

(3)切开引流

形成脓肿时要及时切开引流,应沿甲沟旁做纵行切口。

在甲根处的脓肿需要分离拔出部分指甲。手术中注意保护甲床。

六、脓性指头炎

1.概念

手指末节掌面皮下发生的化脓性感染。

多因甲沟炎加重、手指末节皮肤外伤后引起。

2.致病菌

以金葡菌最多见。

3.临床表现

初期为指头针刺样疼痛,后期由于肿胀出现剧烈跳痛,最后因神经末梢受压使得疼痛反而减轻。

脓性指头炎若治疗不及时,最容易发生末节指骨缺血坏死。

4.治疗

(1)抬高患肢减轻疼痛

(2)给予青霉素等抗生素

(3)切开引流

当手指肿胀明显、疼痛剧烈时要及时切开引流,以免出现指骨坏死、骨髓炎。

应在末节指侧面做纵行切口(不要做成鱼口状),切口远端不超过甲沟的1/2,近端不超过指节横纹。

脓腔较大时,可做对口引流。

有死骨时要去除。

七、掌深间隙感染和腱鞘炎

1.概念

掌深间隙感染主要包括掌中间隙(3、4指对应的间隙)感染、鱼际间隙(2指对应的间隙)感染。

1指、5指的腱鞘炎可经过桡侧、尺侧滑液囊相互蔓延。

2.致病菌

以金葡菌最常见。

3.临床表现

掌中间隙感染表现为掌心凹消失。

鱼际间隙感染表现为不能对掌。

由于掌面皮肤角化明显(厚而坚韧),手背皮肤松弛有弹性,淋巴回流入手背部,因此手掌处的脓肿表现为手背肿胀。

由于手部组织结构致密,一旦发生感染会因组织内压力增高而出现剧痛。

4.治疗

(1)掌中间隙感染

在掌中间隙做纵行切口,近端不要超过掌横纹,以免损伤掌浅弓,严禁切开手背。

(2)鱼际间隙感染

在鱼际最肿胀、波动最明显处切开,严禁切开手背。

(3)腱鞘炎

要早期切开减压以避免肌腱受压坏死。切口选在中、近两指节的侧面。桡侧滑囊炎、尺侧滑囊炎在大鱼际或小鱼际的掌面做小切口,近端距腕横纹至少1.5cm,避免损伤正中神经。

(4)抬高患肢减轻疼痛,早期给予大剂量抗生素静脉滴注

八、脓毒症

1.概念

脓毒症指细菌入血并有临床表现,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

菌血症是脓毒症的一种,指血培养检测出病原菌。

毒血症指细菌没有入血仅有细菌的毒素入血(如破伤风)。

2.脓毒症的临床表现

早期典型表现为突发的寒战高热(或突发的低体温),伴有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头晕、恶心等全身反应。

3.实验室检查

应在寒战发热时进行抽血培养。

若多次血培养阴性,要考虑厌氧菌或真菌感染。

4.不同致病菌的特点

5.治疗

处理原发感染灶是最关键的治疗,还应给予抗生素、支持疗法、对症治疗等。

九、破伤风

1.破伤风杆菌的特点

破伤风杆菌是一种厌氧芽孢杆菌,为G+杆菌,只能在无氧环境中繁殖生长。

破伤风杆菌平时以芽孢状态分布在自然界,当缺氧时芽孢会发育成增殖体,迅速繁殖后可产生大量溶血毒素和外毒素(痉挛毒素)。

外毒素是破伤风的主要致病毒素,破伤风是一种毒血症。

2.临床表现

(1)由于破伤风杆菌为厌氧菌,血培养多为阴性,加之其临床症状非常典型,因此破伤风的诊断标准不是实验室检查,而是依靠外伤史+临床表现。

(2)典型的表现是肌紧张性收缩,阵发性肌肉痉挛,在一些轻微刺激(声、光、饮水等)时可诱发,发作时患者神志清楚,一般不会出现发热(若出现高热常常提示有肺部感染)。

(3)肌肉痉挛的顺序依次是:咀嚼肌(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表情肌(苦笑面容)→颈项肌(颈项强直)→背腹肌(角弓反张)→四肢肌(屈膝半握拳)→膈肌(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3.治疗

(1)预防破伤风发作

破伤风的潜伏期约为7天,因此感染破伤风杆菌以后预防破伤风的发作是最关键的处理措施。

要早期及时清创,用双氧水冲洗伤口,改变破伤风杆菌的厌氧环境。

(2)避免窒息

破伤风发作后病程约为3~4周,由于破伤风可导致窒息,窒息是破伤风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控制肌肉痉挛防止窒息是最关键的治疗措施。

(3)被动免疫

可用大剂量破伤风抗毒素(TAT)以中和游离毒素。

TAT对已经与神经组织结合的毒素无效,因此要早期应用。

(4)主动免疫

可用破伤风类毒素抗原,总共3次进行基础注射,每次0.5mL,以后每隔5~7年皮下注射类毒素0.5mL进行强化注射。

对于全程接受主动免疫者,伤后只需肌内注射0.5mL类毒素,不需要注射TAT。

(5)抗生素

可选用青霉素、甲硝唑,以抑制厌氧菌生长。

十、气性坏疽

1.梭状芽孢杆菌的特点

是一种G+的粗大杆菌,为厌氧菌,导致气性坏疽最主要的是产气荚膜杆菌。

产气荚膜杆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以α毒素(卵磷脂酶)毒性最强,该毒素可导致细胞溶解,引起溶血、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坏死、脏器损害等。

有些菌株可产生胶原酶、DNA酶、透明质酸酶,可造成局部组织广泛坏死。

2.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患肢进行性肿胀,皮肤变为紫黑色,可出现大理石样斑纹,伤口有大量浆液血性物渗出,恶臭,会出现皮下气肿,触之有捻发音(典型表现),肌肉坏死。

造成皮下气肿的原因是细菌产生的酶分解糖类后产生大量气体,造成恶臭的原因是分解蛋白质后产生的硫化氢。

(2)辅助检查

伤口渗出物涂片染色可发现G+粗大杆菌(确诊)。

X线检查可显示软组织间有积气。

肌肉活检可发现大量气泡和大量G+粗大杆菌。

3.治疗

(1)预防发作

感染产气荚膜杆菌后平均潜伏期约1~4天,因此预防气性坏疽的发作是最关键的处理措施。

导致气性坏疽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一次清创不彻底,因此要早期及时清创,用双氧水冲洗伤口。

(2)其它治疗

选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高压氧治疗、支持治疗等。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北京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rz.com/fzyzz/7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