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蔹为常用中药。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别名:山地瓜、野红薯、山葡萄秧、白根、五爪藤
来源: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根,其子亦供药用。野生与栽培均有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细根,切成纵瓣或斜片,晒干。
原形态:白蔹落叶攀援木质藤本,长约1m。块根粗壮,肉质,卵形、长圆形或长纺锤形,深棕褐色,数个相聚。茎多分枝,幼枝带淡紫色,光滑,有细条纹;卷须与叶对生。掌状复叶互生;叶柄长3-5cm,微淡紫色,光滑或略具细毛;叶片长6-10cm,宽7-12cm;小叶3-5,羽状分裂或羽状缺刻,裂片卵形至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深锯齿或缺刻,中间裂片最长,两侧的较小,中轴有闲翅,裂片基部有关节,两面无毛。聚伞花序小,与叶对生,花序梗长3-8cm,细长,常缠绕;花小,黄绿色;花萼5浅裂;花瓣、雄蕊各5;花盘边缘稍分裂。浆果球形,径约6mm,熟时白色或蓝色,有针孔状凹点。花期5-6月,果期9-10月。
产地:主产于江苏、安徽、山东等地。
性状鉴别:干燥的根呈纺锤,两头较尖,略弯曲,长3~12厘米,直径1~3厘米。外皮红棕色,有皱纹,易层层剥落、内面淡红棕色。纵切面(瓣)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一凸起的棱线。斜片呈卵圆形,厚1.5~3毫米,中央略薄。质轻、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白色或淡红色。气微,味甘。
以肥大,断面粉红色,粉性足者为佳。
主要成分:根块含粘液质和淀粉。
药理作用:
1.15的浓度对共心性毛癣菌、奥杜盎小孢子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有抑制作用。根醇提物醋酸乙酸酯可溶部分,对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mg/kg显着抑制谷丙转氨酶(SGPT)、谷草转氨酶(SGOT)活性的升高。
2.白蔹煎剂本身无镇痛作用,但可显着增强黑附片和炙川乌的镇痛作用,拮抗黑附片、炙川乌和炙草乌时对离体蛙心的收缩作用。
3.抗癌作用:体外试验对人子宫颈癌细胞培养系JTC-26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苦、甘、辛、凉。
归经:入肝、心、脾经。
功能:清热解毒、散结、生肌、止痛。
主治:主疮疡肿毒;瘰疬;烫伤;湿疮;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白带;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无实活者忌服。
用量: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涂。
白蔹的功效与作用
1、治疗外科炎症
将白蔹块根去皮研末,取3两(用量根据炎症面积加减)以沸水搅拌成团后,加75~95%酒精调成稠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以愈为度。对于疖、痈、蜂窝织炎、淋巴结炎、各种炎性肿块等急性感染的初期,有显著疗效。
2、治疗扭挫伤
取见肿消2个,食盐适量,捣烂如泥外敷。共治80例,66例有效。有的经治4天就肿消痛减而愈。
3、抑制作用
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同心性毛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腹股沟和红色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水浸剂用试管稀释法,1:15的浓度对共心性毛癣菌、奥杜盎小孢子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有抑制作用。根醇提物醋酸乙酸酯可溶部分,对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mg/kg显著抑制谷丙转氨酶(SGPT)、谷草转氨酶(SGOT)活性的升高。
4、辅助镇痛作用
白蔹煎剂本身无镇痛作用,但可显著增强黑附片和炙川乌的镇痛作用,拮抗黑附片、炙川乌和炙草乌时对离体蛙心的收缩作用。
5、抗癌作用
体外试验对人子宫颈癌细胞培养系JTC-26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
6、抑菌作用
白蔹有很强的抑菌作用,并有很强的抗真菌效果。所含多种多酚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肝毒素作用及很强的抗脂质过氧化活性。
白蔹的美容功效与作用
白蔹功效:美白、治疗面部雀斑、清热祛风。白蔹对美白肌肤有特效。《药性论》记载:“可治面上疮疱。”
白蔹具有非常好的美白作用,例如七子白美白面膜曾是宫廷的不传配方。由于其神奇功效,是古今爱美人士的首选,七子白美白面膜是由白术、白芷、白芨、白蔹、白茯苓、白芍六种纯中药粉和珍珠粉混合一起制成的美白面膜。对于消除皮肤斑点、消除皮肤痘痘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
白蔹含黏液质和淀粉,色白质细,是美容方中常用药。《神农本草经》言其:“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在美容方中,常用以消肿、敛疮及治各种皮肤病。现代研究证明,白蔹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白蔹美容方:
1、面部粉刺
白蔹0.6克.藜芦0.3克共研末,酒调涂搽,一日三次。
2、冻耳成疮
白蔹、黄柏.等分为末加生油调匀搽耳。
3、汤火灼烂
白蔹研末敷之。
4、白蔹祛斑粉
白蔹20克.辛夷9克,冬瓜仁30克,当归15克.面粉15克。白蔹、冬瓜仁研成粉末。与面粉混合均匀,装罐备用。当归.辛夷煎汁毫升.过滤去渣。以适量药汁配合粉末。调成糊状即可。避开眼唇。抹于脸部和颈部。15分钟后.清洗干净。~周使用1—2次,本方置于脸上以10~15分钟为限。本药方可嫩白祛斑。
白蔹的临床应用
白蔹散(《圣济总录》)治疗耳出脓血:白蔹、黄连(去须)、龙骨、赤石脂、乌贼鱼骨(去甲)各30g。上5味,捣罗为散。先以绵试脓干,用药2g,绵裹塞耳中。方中白蔹清热解毒,散结,为君药。
白蔹散(《太平圣惠方》)治瘰疬生于颈腋,结肿寒热:白蔹、甘草、玄参、木香、赤芍药、川大黄各15g。上药捣细罗为散,以醋调为膏,贴于患处,干即易之。方中白蔹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生肌,为君药。
白蔹汤(《圣济总录》)治吐血,咯血不止:白蔹90g,阿胶60g(炙令燥)。上2味,粗捣筛,每服4g,酒水共1盏,入生地黄汁2合,同煎至七分,去渣,食后温服。如无地黄汁,入生地黄0.3g同煎亦得。中白蔹清热解毒,止痛,生肌,为君药。
白蔹的副作用
痈疽已溃者均不宜服。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也不宜服用。
脾胃虚寒及无实火者,痈疽已溃者均不宜服。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也不宜服用。
《本草经集注》:代赭为使。反乌头。
《本草经疏》:痈疽已溃者不宜服。
《本经逢原》: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非其所宜。
传播人参文化,传承中医哲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