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明白:自然景观容易受气候因素影响,人文景观则可以成为全时旅游产品。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旅游产业集中于黄水森林公园,主打避暑旅居,季节局限性太大,每年除了2个月的红火,就是10个月的冷场。“热短冷长”是石柱旅游的最大痛点。
具体怎么个痛法,石柱的领导和业界最明白,这里不需赘述。
我们试着探讨怎么解决吧。
把脉:石柱县本来拥有自然、人文两大旅游资源,却存在自然资源开发与人文资源开发“一手硬一手软”“一手快一手慢”的症结。
开方:加快弥补人文资源开发、人文景观打造之短板,在深入挖掘土家族即土司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集中培塑秦良玉核心IP,重点打造“巾帼土司城”高能级精品景区。
用药之一:加强秦良玉研究,讲好秦良玉人物故事,提炼秦良玉人文精神,发掘秦良玉时代价值。
秦良玉(年―年7月11日),字贞素,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将。秦良玉嫁石砫宣抚使(土司)马千乘为妻,马千乘被害后,因其子马祥麟年幼,按世袭制由秦良玉袭石砫宣抚使。秦良玉一生多次东征援朝抗倭、三次西南平叛(功第一)、三次北上勤王(建首功),保境安民佑石柱,功勋卓著,死后其墓刻石为“明上柱国光禄大夫镇守四川等处地方提督汉土官兵总兵官挂镇东将军印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贞侯”。
秦良玉作为石柱县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军事人物,她的一生体现了忠贞爱国、保境安民、清正廉明、造福百姓的精神,是唯一进入正史将相列传的传奇女性,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巾帼英雄的典型代表,也是土家族女性历史人物的杰出代表,更是官方和民间公认的文武双全、忠勇兼备的“巾帼英雄”,从明朝的崇祯皇帝,到近现代的郭沫若、冯玉祥、冰心等名人,都给与她很高评价。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中,石柱县及有关各方在挖掘和打造秦良玉文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缺少高位推动和一以贯之,效果并不明显。时至今日,对秦良玉的认知仅停留在专家学者和当地民众层面,受众面小,传播不广、影响不大。因此,非常有必要设立专门机构,深入推进秦良玉研究,提炼秦良玉所体现的石柱人文精神,光大秦良玉所代表的中华巾帼英雄形象,发掘秦良玉这个本土历史人物的时代价值,创新对秦良玉故事和精神价值的传播,使秦良玉文化从专家认知、区域认知走向大众认知、天下认知。
用药之二:开发秦良玉大IP,建设“巾帼土司城”,打造文旅融合高能级主题景区。
在石柱县城附近选址,规划建设“巾帼土司城”。
以“中华良玉荣耀巾帼”为主题引领,突出秦良玉IP的国家级价值,彰显景区品牌的唯一性特征,简洁明了、铿锵有力、朗朗上口,有利于媒体推广和大众传播。
以“巾帼土司城”为品牌统领,打造巾帼英雄主题景区、土司文化展示园区、土家风情体验社区,形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主题景区综合体。
巾帼英雄主题景区包括中华巾帼英雄广场、太保祠、点兵场、绣铠营(即女兵营)、白杆营(即男兵营)等特色建筑集群。
土司文化展示园区包括巾帼土司城大门楼、宣抚使大阅台、舍巴日大剧场、土司衙门、土家族博物馆、廪君殿(土司博物馆)等特色建筑集群。
土家风情体验社区包括游客接待中心、三十六寨庄园酒店、土家风情老街、武陵山珍大市集、毕兹卡大食府、会展休闲中心、生态停车场、土家风雨廊桥、游步道等功能建筑集群。
用药之三:创新推广营销,培塑高能级旅游吸引物,打造全时段旅游目的地。
整个“巾帼土司城”以土家族文化、土司文化为底色,以秦良玉文化为亮点,加强资源发掘提炼、整合利用,加强科技赋能,加强要素配套,形成丰富的内容支撑,创建国家5A级景区。在此基础上,加强宣传推广,创新营销策略,倾力打造武陵顶流、全国瞩目、天下眷恋的高能级旅游吸引物和全时段旅游目的地,彻底解决石柱旅游“热短冷长”之痛。
编制实施营销年历,有序开展四大系列主题活动。一是演绎巾帼英雄系列活动(如:巴寡妇礼抗万乘、花木兰替父从军、梁红玉擂鼓抗金、穆桂英比武招亲、秦良玉保国佑民、冯玉珍抗击英军、赵一曼东北抗日等);二是展示土家族风情系列活动(如:土家民族文化艺术节、女儿会、盘歌赛、舍巴日、白虎祭、土家美食文化节、祖山大典、三教寺庙会等);三是传统武术、中华国学、中华女红系列活动(如:中华传统武术大赛、中华国学研讨会、中华女红培训班等);四是大武陵山区农耕文化体验系列活动(如:秧门节、薅秧节、丰收节、采摘节、驱邪会、药王节等)。通过年历化的组织实施,实现天天有趣味活动,周周有特色活动,月月有主题活动,年年有品牌活动,使整个“景区”成为没有明显淡旺季的全时景区,成为天下游客深度眷恋的地方。
创作摄制《秦良玉》大型电视连续剧。将景区作为《秦良玉》的主要拍摄片场,通过这部作品的创作和播出,使秦良玉核心IP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广泛传播,成为整个景区永恒的广告。
作者简介:
郭道荣,男,66岁,中共党员,副研究员、资深文化工作者和文旅策划人,原重庆市文化委副巡视员、中国重庆文化艺术节办公室主任,现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文化发展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大三峡文化旅游研究院策划导师、重庆两江国际影视城文化顾问。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撰写《大力开发以康乐长寿为文化内核的旅游产业》一文并多次举办专题讲座开始,长期致力于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年获副研究馆员职称,年获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市民建议金奖。
曾主持策划多项文旅融合发展项目,成功策划并统筹实施了首届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第2至第4届中国重庆文化艺术节、第12届亚洲艺术节、第12届中国戏剧节、第9届中国杂技节等特大型文化活动,独立或参与创作了诗歌、散文、歌曲、影视等多部(件)文艺作品,其中电视连续剧《国家行动》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歌曲《大月亮,细月亮》获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
黄硕视点,百姓视线
民生层面,了望前沿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