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新(江苏省滨海县畜牧兽医站)
3.1急性型
又称败血型,多发生在流行初期,体温高,有的病猪甚至高达42℃,没有食欲,打寒颤,常常躺卧在地上,结膜发红,出现浆液性分泌物发病24 h后,在股内侧、耳、肢端等部位出现红斑,渐渐变为红紫色,用手指按压会褪色;刚开始粪便干结,后会出现下痢大多经过3d—5d,因呼吸困难而死,病死率为20%~50%,最高可达80%发病最急的,未见症状就死亡了
猪丹毒的病原为猪丹毒杆菌,在急性病例的组织触片或培养物中,菌体细长呈直或稍弯的杆状,以单个或短链存在;在人工培养基上经过传代后可形成长丝状,老龄培养物中则呈球状或棒状猪丹毒杆菌无运动性,不产癣菌疹传染生芽孢,无荚膜,无抗酸性根据抗原结构已确认有25个(la、lb、2a、2b、3—22n)型,其中1、2型等同于迭氏(dedie,1949)分型中的a型和b型(la、lb为a型,2a、2b为b型)一般,a 型菌株毒力强,b型毒力弱但免疫原性好而将不具有特异性抗原的菌株统称为n型猪丹毒杆菌对外界的抵抗力相当强本菌虽不能形成芽胞,但茵体有蜡样物质保护,抗腐败、干燥能力强对盐腌、火熏有较强抵抗力,并能在火腿中存活数月
1病原学
又称疹块型,除了有上面急性型的症状外,在发病后ld—2d,在背、胸、颈、腹侧和四肢的外侧皮肤上呈现大小不等的疹块,有呈菱形、方形和圆形等,颜色为深红色或者紫红色,疹块扁平,稍凸于皮肤,中间苍白,界限非常明显,很像烙印,故俗称“癣菌疹传染打火印”疹块出现后,体温开始下降,病情减轻,数天后疹块干痂,表皮脱落而自愈严重的疹块表面形成浆液性疱疹,疱疹干后,结成硬痂,长久不掉,剥落后会留下明显的疤痕亚急性猪丹毒病程长,一般为7 d~15 d,死亡率低,及时治疗,都能治愈
3.2亚急性型
猪丹毒的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夏季发生较多,5~8月是流行的高峰期,冬、春只有散发猪丹毒经常在一定的方发生,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此外,某些非传染性疾病的存在,饲喂了有毒的饲料,气温变化过大,饲料突然改变和猪只过度疲劳等,均可诱发本病的发生
猪丹毒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常见猪病之一,当时猪病较单一,用常规的青霉素就能得到控制,而后疫苗诞生,随着疫苗的大量使用和猪场保健观念的增强,眶内距在大型猪场该病曾一度销声敛迹但从去年开始,笔者在临床上发现该病又开始在我县呈现流行趋势,因此,应重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
2流行特点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广泛分布于五大洲的各个国家,是猪传染病中重要而古老的病种之一,我国也是猪丹毒流行较广泛的国家[1]猪丹毒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病猪和带菌猪的分泌物、排泄物和死猪的皮、肉、血、毛、内脏及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等是主要传染源多经消化道传给健康猪,也可由皮肤创伤传人潜伏期3d—5d,死亡率可达80%~90%主要侵害架子猪,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也给人们的食品卫生带来了威胁[2]控制猪丹毒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是通过接种疫苗,目前使用的猪丹毒疫海绵窦动静脉瘘苗主要是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这对预防猪丹毒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至今世界各国尚未彻底消灭本病,仍有暴发的报道
猪丹毒的潜伏期多为3d—5d,短者也有ld—2d,长者可达8d以上根据临床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型根据文献和新闻报道报道,我国流行的猪丹毒以急性败血型和亚急性疹块型居多
大多数有急性型转变而来,主要表现为关节炎、慢性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等皮肤坏死多单独发生,关节炎和心内膜炎有时会在一头猪身上同时出现关节炎表现为过节变形、跛行,病程长达数周或者数月心内膜炎,表现为消瘦、贫血、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等,重症在2~4周内死亡
病猪和带菌猪是该病的主泪腺炎用药要传染源不同年龄猪均有易感性,但以3个月以上的架子猪发病率最高,3个月以下和5年以上的猪很少发病人类可因创伤感染发病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其次是临床康复猪及健康带茵猪病原体随粪、尿、唾液和鼻分泌物等排出体外,污染土壤、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而感染(这是人感染本病的主要途径)带菌猪在不良条件下抵抗力降低时,细菌也可侵入血液,引起自体内源性传染而发病
3临床症状
3.3慢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