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若不被激惹一般不螫刺人。受激惹时攻击性特强。蜜蜂一般只螫叮一次并将螫刺留在刺伤处,其能释放毒液杀死昆虫。蜂毒素是毒液中引起疼痛的主要成分。从毒液毒力比较,非洲蜜蜂并不比其他蜜蜂强,但后果更为严重,因其成群向人发动攻击,结果导致螫伤处多,毒液量增加。在美国,蜜蜂螫伤致死数比蛇咬伤蛇毒致死多3~4倍。
二、症状与体征蜜蜂螫伤后,局部立即出现烧灼感、短暂疼痛和瘙痒,伴有数厘米大小的红斑、水肿和硬结。水肿和红斑48小时达高峰,能持续一周,皮疹可累及整个肢体。局部化学性蜂窝织炎常与继发细菌性蜂窝织炎相混淆,后者痛感明显,但很少在毒液螫入后迅速发生。过敏反应可表现为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气管痉挛、顽固性低血压,或合并出现。单一水肿不能视作过敏反应表现。
三、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确定蜜蜂等皮肤叮咬点,观察上下呼吸道地否有过敏表现。继发细菌性蜂窝织炎很少见,但如叮咬后1~2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重时应注意鉴别。
四、治疗全身过敏者给注射肾上腺素及抗组胺药
清除叮咬昆虫
局部止痛和抗过敏治疗。
若有螫针,不管用何种方法应尽速将其清除。如用钝边片刮去螫刺(例如:小刀的钝边、餐刀等)。
有明显痛痒和烧灼感者可尽早将冰块置于螫刺部位、单药或联合口服H1阻滞剂及NSAIDs药。其他方法包括:外涂抗组胺软膏(苯海拉明、扑敏宁),利多卡因敷贴,复方局部麻醉软膏,皮内注射1%利多卡因(可联合1:10万肾上腺素同时注入),以及中效皮质激素软膏(0.1%去炎松)。多数民间验方(如使用肌肤柔软剂等)治疗作用有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