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癣和足癣诊疗指南

1.定义

手癣和足癣是指由皮肤癣菌引起的手足部浅表皮肤真菌感染,主要累及指(趾)间、手掌、足跖及侧缘,严重时可波及手、足背及腕、踝部。若皮肤癣菌仅感染足背和手背的皮肤,通常称为体癣。手足部皮肤真菌感染也可由非皮肤癣菌所引起(如由念珠菌引起的应称之为手足皮肤念珠菌病)。两者不在本指南讨论范围。

2.病菌

手足癣的致病菌为皮肤癣菌,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其中致病菌以毛癣菌属为主,按目前新的分类法,最常见的是红色毛癣菌复合群中的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复合群中的指(趾)间毛癣菌]。

3.流行病学

足癣是最常见的浅表真菌感染,从区域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来看,全球自然人群发病率在10%以上,如欧洲平均发病率约14%[4],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发病率为18%~39%[5-8]。在皮肤浅表真菌感染中,足癣占1/3以上。

足癣有一定的家族易感性,尤以“两足一手”型手足癣更为突出。

皮肤癣菌可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污染物与人之间传播。可因混穿鞋袜,裸足在公共浴室、健身房、游泳池等场所行走,密切接触病原菌而被感染。

浅表真菌感染在患者不同部位之间也会自身传播,如足癣可引起手癣、体股癣及甲癣,如约1/3足癣患者常伴有甲真菌病。

环境因素在浅表真菌感染的发病中也起一定作用,湿热地区和高温季节是皮肤癣菌感染高发的促发因素。手足多汗、穿不透气的鞋子或免疫功能受损亦是重要的易感因素。

足癣复发率高,约84%的患者每年发作2次以上。足癣对有些患者的健康、工作、社交及日常生活有明显的影响,如超过半数的患者因为瘙痒而影响睡眠甚或工作及生活。

4.临床表现

根据皮损形态手癣和足癣临床上可分为水疱型、间擦糜烂型和鳞屑角化型,但临床上往往几种类型可以同时存在。

4.1水疱型

原发损害以小水疱为主,成群或散在分布,疱壁厚,内容物澄清,干燥吸收后出现脱屑,常伴瘙痒。

4.2间擦糜烂型

以4~5和3~4趾趾间最为常见,多见于足部多汗、经常浸水或长期穿不透气鞋的人,夏季多发。皮损表现为趾间糜烂、浸渍发白,除去浸渍发白的上皮可见其下红色糜烂面,可有少许渗液。患者瘙痒明显,局部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可导致下肢丹毒或蜂窝织炎。

4.3鳞屑角化型

皮损多累及掌跖,呈弥漫性皮肤粗糙、增厚、脱屑、干燥。自觉症状轻微,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疼痛。

手癣与足癣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但分型不如足癣明确。损害初起时常有散在小水疱发生,而后常以脱屑为主,病久者呈现角化增厚。损害多限于一侧,常始于右侧拇指、掌心、第二、第三或第四指掌处,渐累及整个手掌,自觉症状不明显,常伴有鳞屑角化型足癣,呈现特征性的“两足一手综合征,致病菌常以红色毛癣菌为主。

手足癣有时可伴有癣菌疹,这是患者对真菌或其代谢产物产生的变态反应,与原发癣病病灶(以足癣多见)炎症反应剧烈或治疗处置不当有关。

5.诊断和鉴别诊断

典型的手足癣病例依据皮损特征和真菌学检查结果,易于确诊。但真菌学检查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检查结果阴性也不能完全除外真菌感染,需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判断。

手足癣首先要与念珠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等其他真菌引起的局部浅表性真菌感染相鉴别。有时仅凭镜检难以区分,须通过培养才能确定致病菌。

手足癣还需与其他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如脓疱性细菌疹、二期梅毒等)相鉴别。某些方法,如伍德灯对鉴别趾间细菌感染(如红癣,属于纤细棒状杆菌感染,在伍德灯下可呈现珊瑚红色或亮红色)有帮助。此外,还应与手足部位的皮炎湿疹、汗疱疹、剥脱性角质松解症和掌跖脓疱病等相鉴别。主要借助真菌学检查进行鉴别。

6.健康教育

手足癣,尤其是足癣,容易复发或再感染。健康教育对防治足癣、降低其复发及减少传播至关重要。对患者开展以下宣教非常重要。

注意个人卫生:手足部洗浴后应及时擦干趾(指)间,穿透气性好的鞋袜,手足避免长期浸水,掌跖出汗多时可局部使用抑汗剂或抗真菌散剂,保持鞋袜、足部清洁干燥。

注意浴池、宿舍等场所公共卫生,不与他人共用日常生活物品,如指甲刀、鞋袜、浴盆和毛巾等。

积极治疗自身其他部位的癣病(特别是甲真菌病),同时还需治疗家庭成员、宠物的癣病。

有问题咨询欢迎添加祁医生







































白癜风口服什么药品
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rz.com/fzyhl/802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