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由中国医院神经外科赵英杰博士带来的随笔:神经外科手术入路(五)--海绵窦区,欢迎阅读、分享!
其一,手术野融合。前些时,佟小光教授在点评笔者的学习笔记时,曾谈及岩斜区肿瘤切除深部手术野融合的理念。笔者思绪万千,不禁想起Fukushima教授在《PracticalHandbookofNeurosurgery》的几句话:
Thecavernoussinuswasdesignatedas“NoMan’sLand.”Intheearlys,HakubaandDolencrevitalizedParkinson’sdirectoperativemethodintroducingboththeintraduralandextraduraldirectmicrooperativeaccesstothecavernoussinus.
Fukushimaelaboratedonpracticalmicrosurgicalanatomyaroundthecavernoussinusandestablishedtheconceptofmultipletriangularoperativecorridorstothecavernoussinusin.
据Fukushima教授,早在年,其本人就已提出多个海绵窦三角融合的理念(theconceptofmultipletriangularoperativecorridors)。笔者认为,从海绵窦直接手术入路,到整个颅底外科手术入路,深部手术野融合的理念,由来已久,三十余年经久不衰,至今各国的颅底外科医师仍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深部手术野融合理念。
切口设计、肌皮瓣,与骨窗位置、大小,这其间孕育着浅表与骨窗的融合,笔者称之为“浅表融合”。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限于工作内容处在开关颅阶段,因而对手术的理解,也常限于浅表融合视角。相信随着工作的深入,从“浅表融合”理解,走向“深部融合”理解,这其实是学习与升华。
据Fukushima教授,海绵窦有11个解剖三角,其中有四个三角以“Fukushima”命名,上三角、后下三角、道前三角、道后三角(SuperiortriangleofFukushima,PosteroinferiortriangleofFukushima,PremeatalandpostmeataltrianglesofFukushima)。
其它以日本学者名字命名的三角,还有Hakuba三角(MedialtriangleofHakuba)、Kawase三角(PosteromedialtriangleofKawase)。
海绵窦三角解剖研究,其实是在研究如何安全进入海绵窦,以及如何利用海绵窦直接手术的手术野。笔者认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的海绵窦三角解剖研究,与脑干手术安全区研究,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学术研究思想。
眶颧开颅+Dolenc三角技术,是从前内方向进入海绵窦;额颞开颅Parkinson三角技术,是从滑车神经下方、海绵窦侧后方进入;岩前入路kawase三角技术,则是从后内方经Meckel腔进入海绵窦。
岩前入路,不仅适用于岩斜区病变切除,也适用于海绵窦后部病变的切除。在概念上,许多专著将海绵窦后部病变,也视为岩斜区病变。
近些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以及显微镜与内镜技术的联合应用,海绵窦手术野融合理念得到进一步贯彻,其优势更是不断显现。海绵窦不同三角的联合使用,使得许多既往不能最大限度切除的病变,最终得以全切或极少的残留。
其二,颈内动脉及其分支。海绵窦直接手术,我们担心什么?
笔者认为,不担心穿行的神经,也不担心静脉性出血,担心的是颈内动脉及分支出血。其实,那些海绵窦三角、入路,蕴含着如何保护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思想。
Fukushima教授,不但抢先命名海绵窦三角,也抢先提出颈内动脉之“Fukushima分段”、“Fukushima侧卧位”等。
Fukushima分段,是颈内动脉“七分法”。其C4段、C5段,是真正的海绵窦内穿行部分(intracavernoussegment)。脑膜垂体干动脉,无疑是海绵窦手术时需要保护或处理的颈内动脉分支。C6段,是颈内动脉岩骨段。
搭桥手术,也是处理复杂海绵窦病变的常用选择。笔者认为,学习海绵窦搭桥,需要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