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庭奋斗史参军入伍,下海经商他们让

                            

01

奋斗人物:爷爷

关键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

战马上的爷爷

方城小学六(5)班郦易成

指导老师:朱兴华

昏沉的夜空中,炸弹不断爆炸,杀声如雷,热血如注,浓重的火药味充满了空气。在滚滚的硝烟和灰尘中,一匹战马风驰电掣地穿越枪林弹雨……

骑在这匹战马上的,就是我的爷爷——郦伟。那时,他是一位骑兵,在孟良崮战役中,他要千方百计地将情报迅速传送至各个部队。路途上,敌机经常从头上掠过,子弹如雨点般射下。当时的孟良崮,山高缺水,国民党军队为了争夺水源却自相残杀。我们的很多战士虽然只能喝黄泥水啃番薯根,但大家都严守纪律,互相帮助,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爷爷16岁就参加了新四军抗击日本鬼子。后来,又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长津湖战役等。其中,孟良崮战役深深地镌刻在爷爷的心中,因为他就在那场战役中火线入党。他戎马一生,年逝世时,身上还带着三块弹片。

爷爷的英勇无畏,就成了我们家族的精神。

我出生的时候,爷爷已经逝世3年了。爷爷安息的地方,面朝大海,左边是即将建成的轻轨。我捧着爷爷的军功章,想起自己的少先队大队长的身份,默默地说:爷爷,您永远是我们的好榜样!

02

奋斗人物:外公、外婆、妈妈

关键词:敢打敢拼

两只“东北虎”

横湖小学六(4)班江荀

今年是虎年,“虎”这个字在东北话里形容人做事冲动,不考虑后果。现在越来越多被用在熟人间的调侃上,往往略带褒义,指勇猛、大胆、有魄力。

——题记

我的外公、外婆和妈妈都是东北人。乐观、浪漫、敢打敢拼,是东北人的底色。东北人骨子里的“虎”劲在他们三个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外公外婆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外婆生于黑龙江牡丹江市,外公则生于辽宁的辽中县。那时候,每家都有七八个兄弟姐妹,贫穷和不易可想而知。于是,既带着给家里减轻压力的初衷,又怀揣着年轻人的参军梦,两个人在各自十六七岁的年纪,便离开了家乡,来到了陌生的城市——齐齐哈尔市,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

外公说,当时来当兵的都是这个年纪的小孩,有的来了想家天天哭,有的受不了训练的辛苦放弃了,还有的因为各项不合格被退回了,而他,一心想的就是“既然都来了,我就要做出个样儿来!”他白天刻苦训练,闲暇时间自己琢磨油画、书法;自学了萨克斯、二胡;还爱好自由搏击、防身术等;演讲和文笔也是出类拔萃,每天撰写自己的军旅日记……可以说,当时,外公成为了部队里出名的业务精英和文艺骨干,很快就转了正,再接着又提了干,成为了一名解放军医生。

外婆说,那时候她瘦瘦小小,只有七八十斤,又比较内向,刚到部队的时候很不被看好。她说,新兵训练,在雪地里一趴就是几个小时,晚上睡的床铺也都是潮湿的,风湿就是那时候冻出来的。但是,她从来没有喊过苦,没有哭着说想家,她那瘦小的身躯在练兵场上和男人一样有模有样,打靶成绩数一数二;医院里独自值夜班,穿梭于各个病房,下半夜推着死去的病人去太平间也是家常便饭。

外公的虎,体现在张扬和恣意。而外婆的虎,体现在隐忍与坚强。两只性格互补的“东北虎”,在齐齐哈尔这座小城扎了根。

就像最近热播的《人世间》,讲述的就仿佛是他们的故事,那些平凡生活的期许,向上生长的信念,逆风时刻的坚强……成为了他们熠熠生辉的奋斗史。

作为东北人的妈妈,则复制了他们的版本。大学毕业后,只身一人来到南方寻找工作,一番打拼,安家与此。骨子里,是外公外婆不同“虎”劲的融合。

我是虎年出生,是一个小虎妞。妈妈说,她希望我也有这股子“虎”劲,去打败曾经懦弱的自己,去打败未来生活的磨难。

03

奋斗人物:外婆

关键词:绣花、卖农副产品、开百货店、办厂

我的家族奋斗史

九龙学校五(3)班曹珂逸

指导老师:叶敏群

我家门前有一条清澈如玉的河,那就是月河。每隔两三天,一艘顶上盖着灰蒙蒙油布的破旧汽船就会从门口开过,劈开平静的水面。

有一天,我突然想到:这条河那么长,它通往哪里?这艘船那么旧,为什么还在开?它经过哪些地方?

妈妈把“话筒”交给了外婆,在外婆平静的讲述中,我听到了这些故事——

外婆今年65岁,她出生在一个小村庄,是家里的长女,兄弟姐妹四人,其中一个妹妹没钱治病,夭折了。外婆17岁那年,她的父亲因为意外离世了,当时,最小的弟弟才5岁。看着柔弱、不识字的母亲整天以泪洗面,外婆扛起了家里的担子,开始背着弟弟上学、做工,编帽子、学绣花、卖番薯,赚钱养家。

后来,外婆进了绣花厂。她绣花手艺很巧,花鸟鱼虫,活灵活现,四季鲜花,鲜艳得能把蜜蜂吸引过来。绣花很苦,最苦的是寒风刺骨的冬天,做工时是不能戴手套的,因为那样会让手指不灵活,花就绣不好了。为了赶工,外婆就在昏暗的灯下飞针走线,长满冻疮的手指又痛又痒,可她无暇顾及。绷紧的绣布,针尖一戳,丝线一拉,就发出“嘭嘭”的声音。这样枯燥的声音里,却藏着外婆的欢喜。因为那一片片绣片能换来一张张钱,化成弟弟们的学费、家里的柴米油盐。

几年后,外婆和外公结婚了。那会儿,改革开放的浪潮已经到了温岭,胆子大的人开始做生意了。外公外婆也开始商量着去闯世界。他们去过广州、金华,也去过西北,卖过布头、农产品。后来,他们看到村里种了很多桃树、李树,却卖不出去,就在温岭收购桃子、李子,把农副产品卖到广东做果脯。

农民们挑来卖的桃子、李子在村部前的小广场上堆成山,一台台磅秤一字排开,一辆辆大货车上货、下货,奔向梦想的远方。“那时候,干活根本不知道累,汗水也是甜的。”记忆回到30多年前,外婆的眼神带着一丝喜悦。

后来,外婆外公用赚来的钱翻盖了房子,盖成了这条街上的第一间五层楼。再后来,他们在一楼开起了百货商店,摆上了琳琅满目的商品,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顾客。

每逢集市日,外婆都要去路桥进货。为了省点钱,外婆每次都会坐最便宜的“黄标车”去,背着五六十斤重的帆布袋,天没亮就出发。选好货物,在草壳袋上写上大大的“某某村黄某某”,雇一辆手拉车,把货物送到“温岭小法”的船上。这就是那条汽船的名字。它每次都从路桥出发,沿着泽国、横峰、城北,一路到太平,把外婆进来的货,从路桥运到家门口。

多年的奋斗,让家里有了车子、房子。可外公外婆奋斗的脚步依旧没有停歇,几年前,他们又有了新的事业,办起了工厂,日夜忙个不停。

外婆讲述的话音停了,门口又响起了一阵“呜呜”声。

“是汽船!”我跑到窗边去看,果然是那艘有点破旧的汽船。它也跟我的外公外婆一样,继续发挥余热。半掀开的油布下,沉沉的货物堆满船舱,把船身压得离水面很近。“呜呜”的汽笛声,伴随着“哗哗”的水浪声,带来了共同富裕的好消息。

04

奋斗人物:爸爸

关键词:战斗机飞行员

爸爸的飞行奋斗史

九龙学校小学部六(2)班颜子扬

指导老师:滕爱萍

我的爸爸是军人,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小时候我非常羡慕爸爸,羡慕他可以自由自在地翱翔于蓝天,我经常追着爸爸问:“你可以带我到天上去玩吗?”每次他都微微一笑。稍长大一点了,我的梦想动摇了,因为看到爸爸早出晚归并且经常外出执行任务,就知道他工作特别辛苦,特别不容易,是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和汗水。

爸爸告诉我成为飞行员的道路充满艰辛,稍有不慎或懈怠就有可能被淘汰,只有比努力的人更努力,比优秀的人更优秀,才可以飞上天。飞行的路上只有奋斗,不停地奋斗……

爸爸从高三开始报考空军飞行员,飞行员的选拔条件极为严苛:首要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身体各项指标也需要近乎完美,还要有出众的身体协调性和敏捷的思维。爸爸通过了层层考验,顺利考上了中国空军航空航天大学。但是,上了航空大学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大学期间还要通过各种考核和进一步筛选,最后才能成为飞行员,说是万里挑一那是一点也不为过。

记忆中的爸爸总是忙忙碌碌的。小学二年级之前,我在爸爸所在的驻地部队上学,每天都可以听到战斗机的轰鸣声,但却很少见到爸爸。他不是在飞行就是在去飞行的路上,就连我出生,他也没在妈妈身边,也包括后来妹妹出生时也是一样。

后来,为了我和妹妹能够更好地学习,我和妹妹回到了老家温岭,这样就更难见到爸爸了。有时候我们会很想他,但妈妈告诉我们不能去打扰爸爸的工作。直到后来慢慢长大,我才开始理解,爸爸的工作是保家卫国,不仅仅我们需要他,人民也需要他,祖国的安全更需要他。

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是刀尖上的舞者,爸爸驾驶的是单发单座战斗机,更是充满了风险和挑战。爸爸很少回家给我们说飞行的事情,即使是我非常感兴趣,他也总是轻描谈写,说开飞机就和开车一样轻松。我相信爸爸一定有许多关于他飞行的精彩故事,其实我们心里也都清楚,他不说只是为了不想让我们担心罢了。就是这样,爸爸一个人默默地坚持着他伟大的工作、奉献着他的一切。

听妈妈说爸爸因为长期高强度的飞行,身体已经落下了许多职业病,即便这样,他依然热爱他的职业,他总是目光坚定地说,一定要飞到最高年限才罢休。

这就是我的爸爸,这是他的奋斗史,也是他的散文诗。

05

奋斗人物:外公

关键词:海军

我家的海军战士

市四中七(13)班梁铭宇

指导老师:曾雪玲

我家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温岭县城关镇安的家,那时我的外公从部队转业回到了温岭。

外公于年应征入伍,来到了南海舰队,加入了海军的舰艇部队的水兵行列。外公所在的部队,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在一年的“一一九”西沙海战中,以小舰打大舰,凭借英雄气概,取得了海战的重大胜利,同时收复了被南越当局占领的金银岛、珊瑚岛等岛屿。部队因此受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高度赞扬。在这场海战中,外公所在的部队里有15位战友长眠在西沙,同时也产生了海上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郭玉东。他牺牲后,还保持站立在舰艇堵漏的岗位上。英雄精神永存,他的弟弟继承他的遗志,接过哥哥的钢枪,继续为保卫万里海疆站岗放哨。

在七十年代的工农兵上大学的浪潮中,外公被部队推荐上了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军的某科研部队,继续为海军的发展壮大从事科技工作。

八十年代初期,外公赴法国学习,与大家一起创造了饱和潜水世界记录。当时我国各大报刊都报道了此消息,表彰了所有为这次事件作出贡献的有关人员,外公也因此荣获三等功一次。

随着外公在部队从事海军科技工作时间的增长,外婆和妈妈也来到了部队军营,妈妈是在部队军营里长大的,所以军人在我们家庭里有一种不一样的情结。爸爸也是从部队里走出来的,他是陆地上的海军。现在,爸爸从事人民武装工作,组织民兵训练和每年的征兵,他号召适龄青年保家卫国,当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随着时间推移,外公在海军部队工作二十多年以后,在部队某研究所副所长的岗位上转业回到温岭。

虽然外公已经退休,但是家族的奋斗史依旧在延续。我们家已经有了两代海军了,我要努力奋斗,争取未来成为第三代光荣的海军战士!

06

奋斗人物:爸爸

关键词:养塘人

我的家庭奋斗史

石桥头镇中学九(3)班吴锦琳

太婆是个有文化的老人,曾经是村里的妇女主任,是村里的风云人物。在那个年代,她是文化分子的象征。但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想要供儿女上学实在是不容易。到了爸爸这一代,太婆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她便拿着纸笔,当起了爸爸姑姑的家庭辅导老师。

奈何爸爸那时不学好,后来仅能靠油漆微薄的工资,苦苦维持我们家的生计。在他三十岁时幡然醒悟,选择做了极其艰辛的工作,成了一个日夜与虾蟹相伴的养塘人。

这份工作的艰辛令人难以想象的。父亲的皮肤是村里出了名的白,是当时的“小鲜肉”。因为经常在塘边风吹日晒,仅几个月的时间,他的身上像刷了层黑漆,说是“腊肉”也不为过了。

父亲的工作是耽误不得的,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电闪雷鸣,他都在小木筏上撑着桨,将饲料洒向他的宝贝——虾与蟹。还记得有一次台风到来,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破败不堪的小屋如被严刑拷打一般轰轰作响,豆大似的雨点宛如千军万马,枪林弹雨般地砸向万物。而此时,偏是虾蟹胃口最好的时候。父亲沉默地站在窗前。我和母亲不知所措。良久,他叹了口气“我去喂完饲料就回来!”“可是……这么大的……”“没事的,再大的风也吹不动我这一百六十斤!”父亲转过头来自信地一笑,坚定而温柔。“老爸,一定一定要注意安全啊,不行就赶快回来。”我担忧地说“放心吧女儿,你老爸肯定没事的。”言毕,他转身拿出雨衣披上,拎上一袋沉甸甸地饲料,费力地站上了竹筏,解开了系着竹筏的绳,竹筏向塘中心缓缓飘去。我和母亲目不转睛地盯着。

在天地间,一艘小竹筏像一片轻飘飘的竹叶在荡起千层涟漪的塘水挣扎着。风卷起一层层的浪涛,如张牙舞爪的野怪,放肆而嚣张。阀上的人不停地划着,丝毫不见返途的痕迹,他高高地扬起手臂,向塘里挥洒着,再挺直了身躯划桨,重复着动作。雨点砸得窗户模糊,直到那艘竹筏消失在视野尽头,勇往直前,乘风破浪。

07

奋斗人物:外婆

关键词:种菜“高手”

乘风破浪的外婆

市八中七(4)班郑婷尹

我的外婆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她个子不高,身材瘦小,她是我最亲爱的人。她最宝贝的东西,是自家门前的一块地。

几十年前外婆家的地被政府征收了,外婆从农民变成了市民。虽然她嘴上说不用种田了,生活就清闲了,但她还是常常站在新建的小区门口发呆,我知道她心里满满是对土地的眷恋和不舍,也有的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不确定。

后来,外婆跟别人学了绣花的手艺,壮着胆子一个人来到了江西,在那里别人绣花。那地方条件不好,日子很清苦,但总算能赚到钱,外婆就这样坚持了下来,因为长时间绣花,外婆的手上留下了厚厚的茧子。

后来,听说家乡的交通好起来了,村里路也通了,外婆就决定不在外头干。于是,十几年前,她又从江西回到了家乡。把自己原来家门口留下的一块地给清理出来,把土拉平,又重新造了一块小菜地。

外婆真不愧是种田人中的高手,小小菜地已打理得井井有条,菜一畦,瓜一行。长高的一排,爬藤的一行。什么蚕豆,辣椒,番茄。芥菜等都有。还用枯树枝条围成篱笆,将丝瓜架上去。

听到这儿,我也有些许的印象了。小时候我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蔬果采摘的时光。春天蚕豆熟了,一袋新鲜蚕豆送到了手中,夏天到了,一盘香糯的酱烧落苏端上了餐桌,这些食材都是外婆送的。

如今,村里建了一个大型的菜市场,外婆会把自己种的菜批发给农商户,给自己赚点零用钱。生活虽然清贫,但也过得自在与开心。

我好奇地问道:“外婆,那你觉得现在生活好吗?”

外婆忙不迭地回答:“现在我岁数都这么大了,种种菜,挣点钱,有的时候还能给别人打零工,这生活谁能说不好呢?”

夜已黑,去天空中的明星闪烁着光彩,我与外婆手牵着手,有说有乐的,看着那璀璨星空。

08

奋斗人物:外公

外公的奋斗史

箬横镇新区小学五(3)班林允儿

指导老师:李群微

奋斗是一个人努力实现理想的过程,每一代人的历史背景不同,奋斗理想也不同。

我的外公出生于年,在他四岁的时候,他的爸爸就去世了。外公的童年和青年时期都是在艰苦中度过的,饥一顿饱一顿。16岁的外公为了生计,想到骑自行车载人,两公里收费1毛钱。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自行车可不是每家买的起的,车是借的,赚的钱要跟人家五五分。

19岁,外公只身去了上海。每天挑着沉沉的担子,大街小巷吆喝卖砂锅,虽然身材瘦小,担起货来却是稳稳的。22岁,外公外婆经媒人介绍相识,两人婚后回上海租了一个小小的路边摊卖海鲜。每天风雨无阻,半夜1点骑着自行车去海港进货,凌晨4点拉着新鲜的海鲜骑回来,两个人一起摆好摊准备营业,日子过的清贫但也温馨。

外公外婆25岁那年,我的妈妈出生了,为了给妈妈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外公外婆更加努力地奋斗。经过多年的打拼,小小的路边摊变成了市场里面的大摊位,进货也用上了四轮小货车,家里盖起了新楼房,外公和外婆就这样卖了几十年的海鲜。外公48岁那年,为了更好地照顾太婆,外公回到了家乡,每天和外婆早出晚归,勤勤恳恳地上班。

这虽然不是什么伟大的奋斗史,但是我依旧受益匪浅,外公为了给家人创造美好的生活,一直在努力奋斗。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外公很节省,正是经历过了苦难,才会更加珍惜如今拥有的一切。

去年3月,外公去世了。以前外公常说:“人生在世,奋斗二字。”可能我小小的年纪还不能完全参透祖辈留下来的意志,但我会继续传承这种坚韧不拔,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09

奋斗人物:爸爸

奋斗历程:北漂、海产生意

奋斗

松门二小五(1)班潘宣任

指导老师:张晓君

岁月流逝,在不断奋斗中:小树成了大树,茅屋成了村落,在奋斗中,我温馨的家也诞生了。这天,我忍不住逮着爸爸问起了他的创业史。原来我的爸爸也曾是个北漂。

爸爸家里原来是种稻子的,黄澄澄的稻子,是爷爷一点一点用汗水浇灌出来。爸爸小时候跟在爷爷的屁股后面一下又一下地锄着地。后来赶上了经商的风潮,北上广地区乘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成为大家慕名而去的宝地,爸爸就背上一个编织袋,加入北漂一族。北京是个繁华的好地方,他与一位素不相识的大胡子共同经商,做的是温岭人拿手的海鲜生意。清早的海鲜是生机勃勃的。虾姑舞动着脚想要逃跑;鲳鱼翻了个身想要回水;螃蟹挥动着钳想要抗议;海参吐出内脏想要求饶;龙虾舞着尾巴想要呼吸;海胆伸出尖刺想要自保……环绕着鲜活的海鲜,一位顾客要办酒席,将海味一齐收购,留下了一沓厚厚的钞票。

这是爸爸自己赚的第一桶金。

“爸爸,那每天工作多久呢?”我好奇地问道。“儿子啊,爸爸凌晨三四点就得起床接待生意了,之后店面人来人往,直到晚上十二点左右才勉强睡一会儿。”说到这,爸爸轻敲了一下我的小脑袋瓜。

那时候爸爸的海产生意愈发红火。账本写了厚厚半本,也不知写废了多少支笔。看着钱财滚滚来,年轻的爸爸以为只要踏实肯干,生意总会一直好下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那个合伙的大胡子卷钱跑了。回忆至此,爸爸摸着下巴,忍不住砸了咂嘴:“说实话,我那时候挺绝望的。那可是我一笔一笔攒下的钱,却被这个大胡子卷走了大头,海鲜还是那些海鲜,但是那几天,总感觉进来的货死气沉沉的。那段时间也有些生意,可我总觉得天已经塌了。还好我年轻,我有的是机会从头再来。”

后来靠着前期爸爸真诚地待人接物,一些生意上的好朋友总会预定他的海鲜,替他推广销售,帮爸爸渡过难关,生意才逐渐回到正轨。“做生意真的不能缺斤少两,耍小聪明,这样交下的朋友才是真心朋友,才能雪中送炭。”爸爸湿润了眼眶,翻开相册,给我看他和当年几位老友不久前聚会的合影。

爸爸终日与海鲜为伴,咸潮的环境加上顿顿海鲜不离桌,促成了爸爸的痛风,烙下了一辈子的职业病。但是爸爸却说,他最大的念想,还是想痛痛快快地再吃一桌鲜甜的海鲜。我想,这大概不是馋这一口,而是想回味曾经一往无前勇敢的自己吧。

听到这,我忍不住问:“爸爸,那您为什么回来,在北京不好吗?”“儿子,如果不是为了生存,谁会愿意和自己的家人相隔中国南北。”爸爸揉了揉我的脑袋,说,“后来,返乡创业的政策日渐完善,加上有了北京的资本积累,我就回来这边工作啦。当然,最主要的是想离你们近一点。”

我怔怔地看着爸爸,爸爸奋斗是为了这个家,我也要奋斗,去回报他们。只有奋斗过,才能成功!

10

奋斗人物:爷爷

奋斗历程:干农活、补缸

我们家的传家宝

泽国小学六(2)班朱浅歌

在我老家的一间小屋子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不少劳动工具。虽然它们毫无光泽,看上去是一堆破铜烂铁,但是这些东西可是我们家的宝贝。

爷爷小时候没有去上学读书。作为家中长子的他,从小就跟着大人干农活,每天起早摸黑,上山下地。瞧,那一根根长长短短的扁担,一起挑起了全家七口人的生活负担;那一把把锈迹斑斑的锄头,光荣地见证了爷爷一辈子的吃苦耐劳。

可是光靠干农活,收入甚微,于是爷爷十四岁时跟着一位老师傅学手艺——补缸。爷爷特别珍惜这一次学习机会,不管是暑气逼人的夏日,还是冷如冰窖的冬天,他几乎日日夜夜泡在那间低矮逼仄的小作坊内敲敲打打,修修补补。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爷爷补缸的速度越来越快,水平也越来越好了。

在那时,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缸。爷爷就带着大大小小的补缸工具,骑着自行车开始“闯荡江湖”。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一路走一路补,一天下来可以挣到好几十块钱。慢慢的,也靠着这一门手艺,爷爷赚到了不少钱,大大地缓解了一大家子的经济压力。

虽然现在没人再需要补缸了,但是爷爷的这门手艺却没丢。寒假里,爷爷还特意向我展示了他的本事:只见他左手拿着鐟子,右手握着小榔头,在缸有裂缝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打两个缺口,然后用锉刀把裂磨得更大一些。紧接着把铁砂和水搅拌起来,再放入缺口处刮平,等铁砂遇水生锈后,这缸也就补好了。我当时怀疑地倒了满满的一缸水,果然补得滴水不漏。此时满脸皱纹的爷爷也甚是骄傲,介绍自己的补缸水平在当时可是数一数二,所以还会有很多的上门生意。

如今,鐟子、钳子、锉刀等这些老古董虽已无用武之地了,但仍然被我们当成了宝贝,并且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因为它们见证了爷爷这一辈子的艰苦奋斗。而且它们的存在,也给这个家镀上了一层朴实无华的光彩,闪着光亮,并温暖人心。

11

奋斗人物:外公

关键词:渔民、办厂、卖海鲜

守望那片海外公的奋斗故事

市四中七(15)班郭腾蔚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外公的奋斗故事,离不开那片海。五六十年代的石塘渔村,老旧的木板船,被油漆刷的锃亮。六七成新的渔网散落在船舱的某个角落,从不落灰的木板床上仍有一丝余温。一叶扁舟,在海上航行,时而空船而返,时而满载而归。一去数天,在海上漂泊不定。这,就是外公当时那个年代的渔民生活。

我的外公,出生在石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渔民。一双粗糙且爬满老茧的手,满是沧桑的脸上沟壑丛生,刻满深深浅浅的皱纹,黝黑的肤色中透着古铜色的光泽,映刻着往日岁月的艰辛痕迹。外公家里兄弟姊妹5人,他在家排行老四。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只能喝粥吃糠,能吃上一口白米饭都算是一件奢侈的事。外公16岁时,就为了家里生计,不得不去“乌郎鼓”上当“火头”(当地方言,“火头”负责船上的烧饭、洗碗工作;还要观察船上其他船员如何放网、起网,熟悉船上作业。)“当时是一条10几米长的木制渔船,当地人称‘乌郎鼓’(乌郎鼓是靠风力和人力橹桨驱动的木制帆船),从石塘出发,要开3-4个小时……”第一次出海的情形,时隔50多年,外公讲起来,还能历历在目。

当他满怀期待地登船出海时,海上忽然风起云涌,脆弱的小渔船被不断搅动的波浪拍打着,随势转起了圈。船晃动得历害,外公踉跄得一下子就跌倒在甲板上,看着上下翻滚着的白色浪花,只觉得头晕脑胀,胃里翻江倒海的难受,哇的吐了一地。晕船,对于每一个出海的渔民来说,都是一种考验。接连两三天外公都卧床不起,一直都吐,最后连胆汁都吐出来了。“那段日子真是苦啊……”外公边说边摆了摆手。

做了一两年的火头后,外公便去小舢舨(小舢舨,当地方言,乌郎鼓主要依靠收放船上的小舢舨进行线钓捕鱼作业)上作业,收入比之前做火头多了很多。一个月产量好,能拿到好几百块工资。相比乌郎鼓,小舢舨只有四五米长,仅容两个人作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外公每天凌晨四五点钟就要上小舢舨,到晚上五六点钟才收线,由乌郎鼓拉回到甲板上。一天的辛勤劳作之后,已然疲惫不堪,草草吃过晚饭,就一头倒在甲板底下的木板上睡觉了。听外公说,那时五六个人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身子极其疲惫,完全顾不上又湿又闷热的环境。风平浪静还好,万一碰到海上风暴,还有生命危险。每当我细问时,外公却总是笑而不语,仿佛刻意在回避什么。是的,那段日子太苦了。

到了七八十年代,老旧的“乌郎鼓”被淘汰,迎来了机器捕捞作业。木制大船能达到三四十米长,6-7米宽,船上的条件也好起来了。不管是作业还是住宿生活条件,都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在机器上有点经验,便在船上改行做‘机舱’(就是船上看管机器的一个工作)”。外公笑了,那种自豪感从心底里绽放开来,在嘴角勾出一个温暖的弧线。“那后来呢?”我急切地等待着外公的回答,忍不住地对外公之后的故事产生了好奇。原来外公也曾做过船长,与其他人合伙买了一条渔船。可最终还是因合伙人多,大家意见不同,容易闹出矛盾,没过多久,那条船便被卖了。外公接着便“洗脚上岸”,办了一家专门为渔船远洋提供冷藏冰的制冰厂,一开始也赚了不少钱。后来制冰厂效益不好,也被关停了。

虽然现在家里条件好起来了,也搬进了新楼房。在本该享受美好生活的时候,可是年近60多岁的外公还是闲不住,和外婆做起了海鲜生意,“闲不下来啊!从小苦日子过惯了,不用干,反而不适应啊。”“现在的生活,是真的好啊。”这是外公时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

外公的记忆碎片,也就在和我这短短的一段谈话中缓缓复原。时隔半个世纪,我们听出了那段岁月的艰辛。记忆虽沉淀已久,但它不会逝去。遥望那片海,回首往昔那些故事,那里承载了外公太多的往事。但外公奋斗的故事还没结束,仍在继续……

12

奋斗人物:外公

关键词:讨海、养殖

一辈子的奋斗

新河镇中学七(12)班阮欣宜

指导老师:林玉叶

外公并没有读过书,除了自己的名字和家人的名字,其它的基本全不认识。但他的脸上满布的皱纹,他手上的每一道沟壑,都好像在诉说着一个故事,一段经历。

从小,家里条件就艰难。他父亲,我的太公,是抗美援朝的战士,在他很小的时候,便牺牲了。因此,身为老大的他,小小年纪,便担负着长兄如父的责任——十岁出头便拜师当学徒——讨海捕鱼。每次出海,都要在船上呆很久。无数的惊险,满满当当的收获,在我们这些只与书本为伍,只有作业作伴的少年人心中都是新奇与向往,可外公总会讲着讲着,就沉默,然后说“你们不懂”。他说,满载而归也有,遇上风不调雨不顺,别说赚钱,也曾连性命都不保。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差不多十年,家里的条件才略有改善。因为他随着年岁成长,成为打鱼好手,到手的工钱也随之上涨。但也只是略有改善而已。“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是没有机会在外公身上得到印证的。外公的衣服都是拣别人剩下的穿,每件衣服都打满了补丁,补到不能补才罢休。“吃了这顿没下一顿”在他们家是家常便饭。吃肉,几乎是奢侈。外公是老大,下面还有几个弟弟、妹妹需要吃饭,上学。他还想攒钱自己买条船。

他娶了外婆时都已经35岁。这之前,他掏空家底,还觍着脸借了一部分钱,买上了一条船,一直帮别人打工。那个时候,家里能有条船是个很风光的事,哪怕是一只半新不旧的二手船。于是,外公买了船被“大肆宣扬”。于是,也有了外公与外婆相遇。于是,有了外公有了帮手,夫妻双双齐努力。

一开始,他独自开船出海。买船花光了所有积蓄,外债累累也雇不起小工,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可是,这样利益很小。支撑了好几年,在发现还不清外债的情况下,他咬咬牙,找几位小工和他一起干。之后,还清欠款,还赚了点钱。但长期的辛苦,累积的病痛却拴住了外公继续讨海的生涯。

不能坐以待毙。

靠海就吃海。他想着龙门临海,海鲜产地,货美价廉,各路生意人都来这里进货。他想着自己能不能做个转手生意。后来,他又向一些老师傅请教,也询问那些来买海产品的生意人,最后决定与人合作——养螃蟹籽,把船转租给别人。就这样,幸运地,外公靠养螃蟹籽,家业日丰,建了房,买了车,嫁了女儿,然后有了我。然后,有了我的采访,有了我今日的这篇《一辈子的奋斗》。但其中的艰辛又是另外一个故事。

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能吃苦?为什么这么能干?他说他不能吃苦谁吃苦?他不能干,难道让年幼的弟弟、妹妹干?更何况,他还有个“烈士”父亲。

现在的养殖生意,外公基本已经放手,但外公的奋斗史仍在继续。他经常在我们这些孙辈浪费、奢侈时回忆他艰难的生存路;经常在我们捧着手机,玩着电脑,不思进取时告诫我们不要虚度光阴,因为现在哪怕养螃蟹籽也需要与时俱进,要有文化。

以上内容分享自掌上温岭

我们平台推出积分系统啦

想知道如何赚取吗

扫描下方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rz.com/fzyyf/1641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