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猪丹毒安徽省部分猪场爆发猪丹毒病

???点击上方「硕腾猪业」可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近年来,由于猪的饲养方式、猪舍结构和预防保健措施不断改善,猪丹毒在安徽省规模猪场中少有发生。但自年少量场发病后,发病率逐年升高。年6月夏季梅雨季节开始后,安徽省南部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气温变化大,该病在安庆、池州、宣城、合肥等地区的部分中小规模猪场呈爆发式流行。此次疫情以母猪、生长育肥猪突然死亡为主,病死率极高,因认识不足,预防、治疗措施不当以及误诊等,给部分猪场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1流行现状

  发病突然。开始时有几头猪表现出食欲不振、体温升高等症状,12小时内即死亡;有的场不见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发病死亡率高,往往来不及治疗,这让很多猪场措手不及。开始发病的猪群,以妊娠母猪和生长育肥猪为主,若控制不及时或实行的措施不当(如使用人用头孢、氟苯尼考等进行肌肉注射),疾病则向其他生长阶段蔓延。发病场的规模大小不一,以头母猪以下的中小场为主,母猪存栏在头以上的场也有发生。今年的发病时间从4、5月份开始,6、7月份后发病率不断升高。这些场的饲养环境较差,猪舍内粪便遍地、污水尿液横流,粪尿污染饲料、饮水现象普遍;蚊蝇多,通风、降温设备差,舍内潮湿。据观察,同一猪场内潮湿度越大的圈舍发病越早。连续生产,不空舍消毒以及猪只转群、混群、突然更换饲料、注射疫苗等应激均可诱发本病。临床观察约一半场的猪只存在霉菌毒素中毒症状。本次疫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即雨水较多的长江沿线和长江以南的地区发病率高,而雨水较少的淮河以北地区发病率低。场与场的差异较大,即使是相邻的两个场,饲养环境较好,预防保健措施做得较好的场发病率低或没有发病,而饲养环境较差,平时不保健或执行不到位的场发病率高;治疗措施及时,方法正确的场发病率、死亡率低。

2临床症状

  猪丹毒分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慢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型。发病场基本经过如下病程:高热41℃以上不食→皮肤发红、发紫→体重大的猪(母猪或大肥猪)猝死,同时有母猪流产→转归为慢性皮肤疹块型。

  急性败血型:发病突然。往往第一天下午仅见几头猪采食量下降,第二天早晨发现已猝死于圈舍内(图1)。有的场在一两头猪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后,其它猪陆续发病。体温41℃~43℃,高烧不退,食欲不振或废绝,寒战、喜卧,行走摇摆不稳。母猪流产。结膜潮红,眼睛清亮。粪便干硬呈栗状,附有粘液。小猪后期有的发生下痢,严重的呼吸增快,粘膜发绀。部分病猪皮肤潮红继而发紫,以耳、颈、背等部位较为多见,指压红色暂时消退,去指后恢复原状。可视黏膜发绀,呼吸困难,站立不稳。如不及时治疗,多数病猪在2~3天内死亡,病死率可达80%以上。笔者所见发病猪临死前大都有抽搐症状,后很快死亡。流产母猪治愈后能发情配种,但返情率高,导致淘汰率升高。

图1急性败血型,母猪死亡

  亚急性疹块型:急性败血型发病后期可见。在背部、胸侧、腹侧、臀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椭圆、菱形或不规则形疹块,突出于皮肤表面,大小不一,数量不等,初期疹块充血(图2),指压褪色;后期淤血(图3),紫蓝色,压之不褪。疹块干枯后形成棕黑色痂皮。病猪口渴、便秘、呕吐、体温高。在疹块发生后,很多场得以确定发生猪丹毒疫情,及时注射药物后猪只体温开始下降,病势减轻,经数日,病猪康复。也有少量病猪在此过程中,症状恶化转变为败血型而死。病程约1~2周。

图2皮肤疹块(初期充血)

图3皮肤疹块(后期淤血)

  慢性型:分为心内膜炎型、关节炎型和皮肤坏死型,一般由败血型、疹块型或隐形感染转变而来,临床常见的皮肤坏死型较多。在猪背、肩、耳、蹄和尾等部位皮肤肿胀、坏死、干硬、颜色发黑,犹如一层甲壳。后期坏死皮肤脱落,留有疤痕。

3剖检变化

  急性死亡的猪以败血症的全身变化和体表皮肤出现红斑、疹块为特征。肺脏淤血、出血、肿大(图4);心内外膜出血,冠状沟脂肪出血,心包积液;脾脏显著肿大,包膜紧张,脾柔软(图5);胃底及幽门部出血性炎症,粘膜发生弥漫性出血(图6);肾脏淤血肿大,俗称“大红肾”(图7);淋巴结充血肿大,切面多汁;肝淤血肿大,呈暗红色。

图4肺脏淤血、出血、肿大,心内外膜出血

图5脾脏肿大,柔软

图6胃底部粘膜弥漫性出血

图7肾脏淤血肿大

  慢性疹块型主要见皮肤上的疹块(图8、图9),有的也有急性型的剖检变化。

图8皮肤疹块

图9皮肤疹块

4处理措施

个体治疗

  青霉素是治疗猪丹毒的首选抗生素。体重小于50kg者肌注~万IU,体重大于kg者肌注IU或以上,3次/日,连续肌注3天以上为宜;高热时同时肌注温和性解热药物。待食欲、体温恢复正常后,需再注射2~3次。

  治愈率与正确的诊断、药物的使用(药物的选择、剂量、用药持续时间)有极大的关系。

群体控制

  在个体治疗同时,对整个猪群进行药物控制。饲料中添加氨苄青霉素1kg/吨+瑞必泰(泰乐菌素)1~2kg/吨,连用5~7天;或每吨料中添加金泰康g+雅多康g+阿莫西林g,连用5~7天。

疫苗的使用

  在猪丹毒常发病地区,可使用疫苗免疫。

5小结

  近期在安徽省中南部地区流行的猪丹毒,引起母猪、生长育肥猪的急性死亡,母猪流产,虽然很多场都提前在饲料中加药进行预防,但仍有部分猪群发病,给很多养猪者造成心理恐慌。发病后的猪场,母猪瘸腿、关节肿胀、站立不起等腿病问题明显增多;流产后母猪配种返情率高,导致淘汰率升高;少量母猪、育肥猪体弱,突然死亡。

  猪丹毒主要发生在炎热潮湿季节,通过消化道传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蚊蝇等吸血昆虫传播,损失的大小与饲养管理、药物保健有很大的关系。建议猪场做到:防暑降温,避免高温高湿,圈舍内湿度较大时,减少冲栏;注意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确保饲料无丹毒杆菌和霉菌毒素污染,梅雨季节尽量不用潮拌料;保持用具、场圈的清洁卫生,高发季节加强消毒;灭蚊蝇,减少吸血昆虫的传播;易感地区饲料中添加氨苄青霉素1kg/吨+瑞必泰(8.8%泰乐菌素)1~2kg/吨,连用5~7天,或每吨料中添加金泰康g+雅多康g+阿莫西林g,连用5~7天,或0升饮水中添加瑞必特(20%泰乐菌素)2.5kg,连用1周;猪场有种猪、中大猪突然出现发烧、减料等症状的,可注射青霉素万IU/头做治疗性鉴别诊断。

作者/张文-硕腾(中国)

A座15楼舜元企业发展大厦上海市江苏路号健康动物,健康你我专业硕腾猪业-传真:-22161邮箱







































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个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rz.com/fzyys/372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