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蹊径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非霍奇

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是侵袭性T细胞淋巴瘤。在我国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0.8-4.6%,占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3.9-12.9%。病理特征为淋巴结正常结构破坏、多形性炎性浸润、小血管及滤泡树突状细胞增生,间质细胞表达VEGF,背景细胞CD20+,伴有明显的免疫学异常,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临床表现为老年多见,急性起病,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大,皮肤瘙痒,皮疹。中位生存期<3年,预后不良,国内外尚无标准的一线治疗方案。本文采用抗血管增生疗法联合抗病毒、小剂量的“节拍化疗”,治疗2例老年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IV期患者,使濒危患者获得新生。

病例一

患者,男,76岁,主因“双颈部肿物1月余”于年11月就诊于山西某院。该院行“右颈部肿物活检术”,术后病理请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系教授会诊报告:(右颈部淋巴结)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EBER+。PET-CT提示:①双侧腮腺、乳突部皮下、双颈部、双腋窝、纵隔、右侧第3、4前肋间、盆腹腔腹膜后及双侧腹股沟多发肿大淋巴结;脾大,弥漫代谢增高,符合淋巴瘤多部位受累的表现。②右侧胸腔积液、心包少量积液、盆腹腔大量积液。骨髓象大致正常。患者于外院行CHOP方案1周期,化疗后合并Ⅳ°骨髓抑制,发热,体温达39℃,腹水穿刺后渗漏不止、肛周脓肿,浅表淋巴结有增大的趋势。遂于年医院淋巴肿瘤科。发病以来,皮肤瘙痒、体重下降10kg。

查体: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右肺呼吸音减弱。腹部膨隆,左腹腔引流管口有黄色腹水外渗,脾大肋下5厘米,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肛门左侧皮肤红肿,压痛阳性。血常规示:血红蛋白83.4g/L,白细胞0.8×/L,血小板86.9×/L。乳酸脱氢酶:U/L,红细胞沉降率42mm/h,Β2-微球蛋白5.84mg/L,IgA5.42mg/L,IgG5.01mg/L。

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腮腺、胸、腹膜浸润ⅣSBIPI4分ECOG3分。

治疗:转入我院后经升白、抗感染、支持治疗后骨髓恢复,腹水渗漏不止,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未愈合。改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地塞米松+依托泊苷”方案治疗14天,具体用药:地塞米松5mg/日×14天(早饭后),依托泊苷50mg/日×10天(中饭后),血管内皮抑制素15mg/日×14天,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2周期后复查,胸腹水消失,达部分缓解(PR),肛周脓肿切口好转。经4周期治疗达完全缓解,体重增加10kg,肛周窦道愈合,恢复正常。治疗八周期后,随访半年仍完全缓解。

病例二

患者,男,77岁,主因“发热伴咳嗽、咳痰1月”于年11月急诊入山西某院。查体T:39℃,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均可触及多枚肿大淋巴结,约2.0*1.5cm,质韧,无压痛,活动度好。脾大肋下3cm,边钝,质中,无压痛。化验血常规示:白细胞10.1×10^9/L,中性粒细胞8.29×10^9/L,血红蛋白.9g/L,血小板.6×10^9/L。乳酸脱氢酶:IU/L。骨髓象、骨髓活检大致正常。PET-CT:①、颏下、双颌下、颈部、锁骨上下、腋窝、肺门、纵膈、肋间、腹盆腔、腹膜后、双腹股沟、右臀肌间隙多发代谢增高肿大淋巴结;脾大并弥漫代谢增高;腮腺内多发代谢增高结节。符合淋巴瘤PET-CT表现。②、鼻咽顶后壁、口咽、右髂骨局灶性代谢增高,淋巴瘤受累可能性大。③、左侧胸膜钙化,双侧胸腔积液,左侧斜裂少量包裹性积液,盆腔少量积液。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颈部淋巴结结合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原位杂交检测结果,符合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3、CD7及CD43弥漫+,CD20(-),CXCL-13(-),CD10(少数+);CD34血管内皮+,CD23树突网状细胞+,Ki67约80%+,EBER(+)。入院后予CHOP方案一周期,化疗后一周后出现骨髓抑制Ⅳ°,肺部感染加重,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迅速肿大,病情进展。于年12医院淋巴肿瘤科,由轮椅推入病房。

入院查体:神清语利,恶液质,不能自行翻身。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均可触及多枚肿大淋巴结,直径约3cm,质中、活动、无压痛。双肺底可闻及细小水泡音。脾大肋下3cm,边钝,质中,无压痛。下肢肌力2级,不能站立。

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型)腮腺、胸、腹膜浸润ⅣSB期;IPI4分;ECOG3分;肺部感染。

治疗:患者年老体弱,肺部感染,多次细菌学检查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屎肠球菌。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万古霉素、卡泊芬净抗感染治疗,同时补充人免疫丙种球蛋白及人血白蛋白,纠正电解质紊乱、成分输血。骨髓抑制恢复且感染控制后,给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口服依托泊苷胶囊50mg/dd1-7、地塞米松10mg/dd1-7,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明显缩小。又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COEP化疗一周期,达部分缓解。给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节拍方案”治疗6周期,具体用药: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15mg/日,地塞米松5mg/日×14天(早),环磷酰胺50mg/d(午),依托泊苷50mg/d(晚),共14天。达完全缓解。患者体重增加5kg,可以自行翻身、起坐。随访四个月,仍处于完全缓解状态。

结论

本文两例患者是年老、体弱的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晚期患者,EB病毒感染,并发症多,采用CHOP方案效果差,针对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血管丰富、间质细胞表达VEGF、背景细胞CD20+以及EB病毒感染阳性的特点,我们另辟蹊径,设计采用抗肿瘤血管增生联合激素和依托泊苷抗病毒、小剂量化疗的方法,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肿瘤缩小,体能恢复,无病生存。

抗血管增生治疗是国际上全新的抗肿瘤靶向治疗策略。尽管抗细胞增殖药物可以杀死肿瘤细胞,但由于周围血管的支持,残存肿瘤细胞仍可获得血供而得以继续生长。同时,异常的肿瘤血管使药物向肿瘤组织内部递送减少,最终导致抗细胞增殖治疗的疗效受限。抗血管增生治疗药物与仅作用于肿瘤细胞增殖的化疗药物不同,通过与VEGF特异性结合,阻止其与受体相互作用,发挥对肿瘤血管的多种作用,使现有的肿瘤血管退化,从而切断肿瘤细胞生长所需氧气及其他营养物质;使存活的肿瘤血管正常化,降低肿瘤组织间压,改善化疗药物向肿瘤组织内的传送,提高化疗效果;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从而持续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以其小血管及滤泡树突状细胞增生为特点,我们选择抗血管增生作为靶点。治疗采用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15mg/日,连用14天治疗,通过抑制形成血管的内皮细胞迁移来达到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阻断了肿瘤细胞的营养供给,从而达到抑制肿瘤增殖或转移目的。

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EB病毒感染率高。依托泊苷是DNA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形成药物-酶-DNA稳定的可逆性复合物,阻碍DNA修复。不仅抑制恶性细胞增殖,而且通过干预哺乳动拓扑异构酶Ⅱ的断裂基团聚合反应,诱导DNA损伤。拓扑异构酶和解旋酶被认为是潜在的抗病毒治疗的靶点。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和拓扑异构酶Ⅰ(TOPOⅠ)能够选择性地抑制EBV溶菌周期的DNA复制。研究表明依托泊苷可通过抑制拓扑异构酶Ⅱ起到抗EBV病毒治疗的目的。依托泊苷治疗EBV阳性的淋巴瘤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本文采用上述方法治疗2例老年晚期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患者,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年患者免疫力差、体能弱、不能耐受常规剂量化疗,“节拍治疗”小剂量化疗联合恩度的方法,起到良好效果,毒副反应可以耐受,同时方案中的依托泊苷同时有抗病毒的作用。抗血管增生疗法联合激素+依托泊苷抗病毒治疗、小剂量化疗另辟蹊径,可能为老年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本文选自中国肿瘤时讯杂志

作者:张巧花侯淑玲山西医院淋巴肿瘤科









































白癜风医院武汉哪家好
福州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rz.com/fzyys/645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