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肢蹄病是奶牛四肢及蹄部疾病的总称,是目前国内外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它是仅次于乳房炎和繁殖系统疾病引起奶牛被迫淘汰的第三大最普遍的原因。但由于该病多呈慢性经过,不致死亡,常被忽视。肢蹄是奶牛重要的支柱器官,肢蹄健康是奶牛高产、健壮的保证。肢蹄病对奶牛产生严重不良后果,不仅影响奶牛的产奶量,而且会造成高的淘汰率,使替补的费用大副增加。因抗病性状遗传力很低,环境管理和营养调控技术将是降低肢蹄病的主要途径。
一、常见奶牛肢蹄病种类及其症状
一、常见奶牛肢蹄病种类
肢部疾病:腕、附关节发炎囊肿。蹄部疾病:蹄冠、球部炎性红肿、蜂窝织炎、组织增生、蹄底溃疡腐烂等;蹄角质变形:延伸蹄、剪状蹄、翻卷蹄和翘尖蹄等;骨营养不良:蹄角质粉化,指(趾)骨变形和骨折等。
二、一些常见的蹄病临床特点和治疗
1、蹄叶炎:这是发生在包围趾骨的真皮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65%的蹄病直接或间接地与蹄叶炎有关。研究表明大多数奶牛的跛行是由蹄叶炎引起的,当然并不是全部。蹄叶炎可分为三个阶段: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在所有三个阶段,奶牛通常都有特定的姿势以减轻疼痛。患蹄病的奶牛通常后背拱起来,如后肢比正常情况更朝前放置,说明疼痛在脚趾,如比正常更朝后,说明疼痛在蹄踵。奶牛如起卧困难或走路笨拙,则很可能是由于蹄炎或其他蹄病所致。
在急性阶段(最初10天),牛蹄会发热,蹄底软化,一周以后,临床症状包括其白线变黄呈粘稠状,蹄内真皮组织血管阻塞,且由于接近蹄壁和缺少可活动性,肿胀会引起很大的疼痛,牛蹄变热,冠状带之上脉博次数增加,家畜呼吸次数和体温都增加。
在亚急性阶段(第10-45天期间),壁外及冠状带周围出血,最显著的变化是蹄壁与蹄底分离,可以看到趾很长及蹄踵分枝。从内部可以看到趾骨刺向下面。
在慢性阶段,(45天以后)蹄底开始凹陷,且蹄底与蹄踵区分不明显,趾朝上。蹄壁外层可看到横的纹路(小沟)趾骨刺向蹄底,进一步与蹄壁分离,由于趾骨的转动,使得奶牛感到很不舒服。
治疗及预防:蹄叶炎很难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是用非类固醇抗炎症药。经常削牛蹄,牛床上要有足够的垫草,尽可能减少水泥地上的时间。当然最佳的治疗方法是预防,饲料成分进行分析,日粮配制应该平衡,从一周岁开始定期对奶牛进行修蹄,提供舒适的牛床,控制产后的一些疾病,如乳房炎和子宫炎。可继发于严重的乳房炎,子宫内膜炎、酮病、瘤胃酸中毒等。
2、腕、附关节囊肿:本病是指关节的突出部重复蒙受损伤所引起的皮下组织内浆液聚积。临床上以腕关节背则及胫骨近端外侧、跗关节外侧常见。通常腕部发生的称为水瘤,跗关节部发生的称为飞节肿。水瘤及飞节软肿过去常认为是黏液囊炎,现在认为它们不是真正的黏液囊发炎,而是重复陨伤或卧于坚硬地面所引起的浆液在皮下组织内的聚积。
本病呈慢性经过。初期常不被发现。随着炎症的加剧,渗出物数量显著增加,渗出物大量积聚,腕前部及跗关节出现很大的隆起,局部呈局限性、波动性肿胀,肿胀呈圆形或卵圆形,水瘤、如网球至大如监球大,无机能障碍,无疼痛感,故对奶牛影响不大。由于渗出物中纤维蛋白的析出和结缔组织增生,囊壁增厚,水瘤变得硬固。随病时延长,水瘤体积过于增大,在运动时皮肤经常遭受机械性刺激而发生硬化或角化。少数水瘤因皮肤擦伤和病变为条件性微生物如化脓性放线菌侵入提供厂条件,囊腔感染,病牛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屈曲或触诊囊腔下关节时运动避闪。当水瘤感染后,由于治疗不及时或不当,炎症扩散可引起脓毒性关节炎或腱鞘炎,全身症状加重。
治疗措施:通常对水瘤不需治疗。一般治疗是在皮肤上涂擦发泡剂。也可抽出炎性分泌物,并向囊内注入奴夫卡因青霉素,最后于关节处装压迫绷带。当水瘤过大时,可施行手术。以已感染的水瘤应及时作外科处理,扩开囊壁,放出脓汁,用高锰酸钾液冲洗。骨关节周围肿胀,全身可用抗生素治疗。预防的关键是减少对关节部位的磨损。
3、指(趾)间皮肤赘生:本病常取慢性过程。慢性发炎组织可引起病态生长。在不良因素作用下,使生长层受到慢性刺激并导致表皮形成增多,其真皮也有新组织形成的反应,在真皮和表皮的厚度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增加下,其结果表现出指(趾)间增生物的形成。指(趾)间增生物由于受压迫坏死,或受外力损伤,表面破溃并感染,可见破溃面上有渗出物流出、恶臭,或成干痂覆盖。有时可形成一种疣样的乳头状增生物—疣状皮炎。惟因真皮暴露,在受到两指(趾)的压力和其他物体的作用时,疼痛异常。泌乳牛奶产量下降。
治疗措施:本病对奶牛无显著影响,经过适当治疗,常预后良好。分药物腐蚀法和手术切除法两种。药物腐蚀法:用0.1%高锰酸钾或2%来苏儿彻底清洗指(趾)间皮肤,增生部可撒布硫酸铜粉、;高锰酸钾粉,硫磺粉等,再包扎蹄部,48~72h更换药物一次,直到增生物消除为止。预防为加强管理,保持蹄部干燥,故要使牛床、运动场清洁,干燥;坚持用硫酸铜溶液浴蹄,减少蹄感染机会;定期修蹄,防止蹄变形的发生。
4、指(趾)间蜂窝织炎:许多国家本病是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命名也曾经是很混乱的,美国称为腐蹄病,德国和法国称为瘭疽。症状患肢跋行,通常是一个蹄部发热肿胀,趾间皮肤充血肿胀溃烂,两趾分开,分泌物恶臭,并蔓延至蹄冠、系部、蹄底溃烂,形成小孔和空洞,洞内常有污灰或黑褐色坏死组织及恶臭的浓汁,重者蹄壳变形、松动乃至脱落。所有品种的牛都可发病,但乳牛发病率更高,可能与饲养管理方法不同有关系。
治疗措施:全身应用抗生素或磺胺。抗生素可用青霉素或广谱抗生素。链霉素没有治疗效果。局部处置也很重要,蹄用防腐液清洗后,取除任何游离的指(趾)间组织,患部要轻度搔刮,伤口内要放置抗生素或磺胺,可用青霉素,也可放置磺胺二甲基嘧啶粉剂。绷带要环绕两指(趾)包絷,不要装在指(趾)间。否则影响引流和创伤开放。
一种有争论的方法是口服锌制剂,有人报道,每千克体重喂4.5毫克硫酸锌,连续几天,取得了惊人的效果。相似的情况,希腊也有人证实有效。法国用含有2.4%氧化锌的舔盐,对控制指(趾)间病得到成功。
5、蹄溃疡:溃疡往往发生在蹄踵前面的蹄底部位,由于这一部位的蹄底最薄,因而骨骼与蹄底之间的组织最易受到损害,软化的或较薄的蹄底容易受外压或创伤的损害。由于缺少足够的垫料而引起的牛床潮湿,奶牛休息时间不足以及修蹄不当,磨损过多都会导致蹄底软化或过薄,由于蹄炎而引起的血液循环的变化也是导致溃疡的因素。
治疗及预防:溃疡区域应该削掉,但尽量保留蹄壁外层以利于支撑,有些兽医把未受影响的趾填起来以减轻受影响趾的压力,也可以用碘液擦患处。如果发生了感染则应注射抗菌素。
6、白线病:这发生在蹄底与蹄壁的连接处,走路不小心会引起白线的擦伤。真皮组织的出血也会影响白线,使得脏物进入并形成脓疮,治疗及预防方法与蹄底溃疡相同。
三、奶牛肢蹄病的预防
对致疾病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防治本类病发生的关键。一些管理因素,如奶牛所处的环境、奶牛营养和遗传选择在减少肢蹄病的发生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环境:
主要是牛床及运动场的建筑材料及建筑结构,应松软平整清洁干燥,否则极易造成奶牛患肢蹄病。奶牛的牛床要保持清洁干燥,损坏要及时维修,运动场要保持平整,不积水,不能有尖锐的异物及坚硬的棱角杂物。地面结构是很重要的,水泥地面比泥地面更易引起奶牛肢蹄的擦伤。水泥地,尤其是新浇的水泥地对奶牛肢蹄磨损很大,刚修过蹄的奶牛在最初的两个星期内不应在水泥地上面走动。太光滑的地面易引起奶牛打滑、损伤牛蹄,因此水泥地上应当有纹路(小沟)。潮湿的环境易引起奶牛蹄软化,软化的蹄易损伤且细菌容易进入。另一方面,非常干燥的环境(如栓系式牛舍中前肢所处的环境)会导致脆骨症和蹄裂。奶牛每天应有一定的时间在排水良好的泥土地面的运动场内走动,这对牛蹄很有好处。
2饲养:
饲养管理差,代谢病多,奶牛体质就差,易继发肢蹄病。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牛舍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通风,干燥,勤放牧,运动场无牛粪和石子,定期正确修蹄是预防奶牛肢蹄病的有效办法。制定合理的日粮结构,保证奶牛的营养平衡、充足,调整矿物质特别是钙、磷的平衡。VE的缺少可导致白肌病,VD和钙的缺失可导致拘偻病,通过配制平衡的日粮可防止这几种疾病的发生。然而在世界某些地区存在着对奶牛健康非常重要的硫、锌和铜的缺少现象,尤其在新西兰的牧草地上缺乏这些矿物质。硫和锌对保持牛蹄的健康非常重要,锌还可以帮助伤口的愈合,铜是构成关节、骨骼和角蛋白的一部分,而且当日粮中钼(Mo)含量较高时,铜的含量也需要增加。
高能、低粗纤维的日粮改变了瘤胃中微生物的数量,结果是乳酸菌数量大量增加,使得瘤胃内PH值下降导致瘤胃酸中毒,再加上由于PH下降使得革兰氏阴性菌大量死亡并产生大量的内毒素,引起真皮组织内毛细血管的扩张和收宿进一步引起肿胀和痛苦状。血液循环中的任何改变均可导致不可逆转的损害。这些损害再加上角质化,导致蹄组织软化和畸形,蹄组织软化可进一步引起白线病发病率上升、蹄底溃疡和蹄踵的腐烂。而且蹄底磨损加快,导致对创伤的易感性增加,饲喂高能饲料的奶牛修蹄次数应该增加,粗料应该有一定的长度以促使唾液的分泌和瘤胃缓冲液的产生,对泌乳早期的奶牛,精粗比例(干物质比较)应为50:50。北美洲研究表明,日粮中精料含量较高易使奶牛患蹄病,而且饲喂精料含量较高的奶牛蹄病持续时间比饲喂粗纤维含量较高日粮的奶牛要长一倍。饲料中补充一些缓冲液以及喂精料之前先喂干草可降低瘤胃酸中毒的发病率。最理想的是进行饲料分析,饲喂平衡日粮,减少潮湿饲料的饲喂量(因其酸度较高)目标是日粮中干物质含量在45~55%左右,建议把所有饲料全部混合在一起然后进行饲喂。
3遗传育种:
蹄病与遗传育种的关系;蹄病的遗传性已愈来愈多的被人们认识,比如荷斯坦高产奶牛经过长期的高产选育普遍都是皮薄蹄壳软的种群,由于个体庞大,很易磨损及被外界的尖锐的东西刺破或硬的棱角物撞伤,造成发炎腐烂。不同品种的牛,蹄病的易感性各不相同。曾有研究报道:美国、加拿大黑白花牛蹄病发生相对少,红白花次之,荷兰黑白花牛发病最多;有些蹄病如趾间皮炎及螺旋状变形蹄有遗传性,发生腐蹄的牛只其母代往往也发生过腐蹄。遗传和选育在短期内并不能解决肢蹄病的问题,当然选择肢蹄性状在平均以上的公牛作为种公牛是一个良好的育种工作者应优先考虑的事情。在每年制定选种选配方案时,注意对使用公牛女儿情况的调查,选择肢蹄健壮,蹄形合格的公牛使用,避免公牛蹄形对女儿的影响。另外加强奶牛的个体选择,在6、12、18月龄,对奶牛的主要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进行顺序选择,独立淘汰。母亲发生蹄变形的女儿均不选留。
4其他方面:
季节:在炎热多雨潮湿的季节,肢蹄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使蹄更易变软,很易损伤,加上这个时期病原菌繁殖也特别快,很易感染发炎。尤其是夏季多雨季节,粪尿清理不及时,堆积发酵,通风不良,牛蹄长期浸泡在污物中,角质软化,抵抗力降低列,病原菌繁殖导致奶牛感染发炎。在多发病季节,可在奶牛的进出口处设置1个蹄浴池,内装3%左右的甲醛液或5%一10%的硫酸铜溶液,奶牛进出时药液刚好浸到蹄部,这样既可对蹄进行消毒,减少病菌的感染,也可使牛蹄角质和皮肤变硬,减少外部异物对蹄部的伤害。同时患牛应隔离饲养,牛舍应严格消毒。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蹄病的发生率也增加,但是如果从周岁开始就定期进行修蹄可减少以后的肢蹄病的发生率。
疾病:奶牛特别是高产奶牛,全身各脏器都要超负荷地运转,因此奶牛很易患病,如产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乳房炎、酮病等造成体弱,起卧较困难,肢蹄损伤,继发肢蹄疾病。与大多数其他疾病一样,泌乳最初三个月肢蹄病发生率较高,要加强这阶段的疾病防控及饲养管理。减少疾病发生。奶牛蹄底在代谢旺盛时生长加快,可安排在妊娠3个月前和产后30d左右整复牛蹄(修蹄)。
转自:养牛派北京哪能治疗白癜风在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