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SwineErysipelas,SE)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病原为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rhusiopathiae),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阳性的纤细小杆菌,临诊症状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型,急性猪丹毒表现为突然死亡、发热以及皮肤菱形丘疹。此外,不表现明显临床症状的亚临床感染可能发展为慢性猪丹毒,主要表现为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疣状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炎热多雨季节多发,各种年龄猪都可感染,主要发生于3-6月龄的架子猪。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是欧洲、亚洲、澳洲和美洲大陆一种重要的经济损失性疾病。其损失包括发病动物死亡、生长速度减慢以及屠宰场处罚。
猪丹毒作为20世纪80-90年代初的老病,与猪瘟、猪肺疫并称为中国养猪业的三大传染病,曾经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然而随着规模化养猪和机械化养猪的发展,猪丹毒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急性典型的临床病例在规模化猪场的发生比例越来越低,很多规模化猪场已经停止使用猪丹毒疫苗。那么猪丹毒这种古老的传染病是否确实不在威胁中国规模化猪场了呢,还是猪丹毒改变发病方式,从急性型转变为亚急性或者慢性型?
事实上近几年猪丹毒有死灰复燃的迹象,在吉林、江苏、江西、浙江、湖南、四川、云南、广州、福建等地均有猪丹毒散发的报道,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人体健康带来威胁,散养户由于设施和管理不规范,发病的风险更大。
年周绪斌等对我国10个省市36个猪场进行了猪丹毒流行病学
调查,选取近1年内未注射过任何猪丹毒疫苗的猪场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36个猪场中,检测了33个猪场的种猪样品,其中29个猪场检测出猪丹毒阳性,猪场阳性率87.88%,种猪检测样品阳性率为14.19%(/)。由此可见,猪丹毒慢性感染问题需要引起注意,特别是种猪的慢性感染。
年第9期刊登了陆萍、李郁等的论文“安徽部分地区猪丹毒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作者对安徽省8个不同地区猪场临床疑似猪丹毒的病死猪进行了研究,发现安徽地区猪丹毒发生有上升趋势,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药物对猪丹毒有显著疗效,使用猪丹毒G4T10株弱毒疫苗可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力。
其实,猪丹毒(SE)只要做到早期诊断、快速处置,造成的损失是很有限的。但临床上往往很多猪场却因为误诊错过了最佳的防控时机。笔者认为造成误诊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很多临床兽医以及猪场管理者已经忽略了SE的存在或对SE认识不足,依然停留在见“鬼打印”才会联想到SE的状态;二是部分技术服务人员受多年“高热病”思维定势的影响极深,只要见到母猪群、中大猪群莫名其妙的突然高热、皮肤发红等症状,而自己又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往往会抬出高热病来“护驾”。最可怕的是,有些“专家”还会因为在个别送检的病料中检测到蓝耳病病毒而坚信自己的判断。
对于发病猪的紧急处理:
对发病母猪肌肉注射南农高科产品注射用青霉素钠(按每千克体重2-3万U)+硫酸链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5mg),体温超42℃的另肌注30%安乃近注射液10mL;如兼有败血症状的,肌肉注射VC0.2g×5支、VK10g×5支,每天2次,连用2天。
诱发猪丹毒的原因:
疏于防范:猪丹毒属二类传染病,属非国家强制防疫的重大动物疫病,一般农户不注射本病疫苗,猪群处于易感状态,疏于防范是诱发猪丹毒的原因之一。
养殖密度:随着养殖业向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养殖户我i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断提高饲养密度,导致病院传播机会大大整加,提高了爆发本病的可能。
致病菌毒力:金璐娟年从44只突然发病死亡的鸡群中分离到猪丹毒杆菌,次分离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猪丹毒杆菌咋污染的环境中毒力较强。分析近年发生的多起猪丹毒病例,部分专家也提出上述猜测。
多种因素导致猪病难防: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免疫抑制等都是近几年猪病难防的重要原因,猪丹毒的散发和季节性爆发可能与多种原因的如猪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2型、霉菌毒素等引起猪群免疫力地下密切相关。
应急诱发:突然更换饲料、天气突变,高温潮湿、转圈、混群、猪只过度疲劳等应激因素均可以诱发本病的发生。
环境管理:猪丹毒杆菌在自然界方法存在,在潮湿环境中可存活一个月以上,可以通过消化道,吸血昆虫等传播。
一旦消毒不彻底、采用不清洁的饲料、饮水或粪便垫料得不到及时清理、饮水系统遭到病原污染、室内通风不好,蚊虫叮咬等日常管理不善都容易诱发本病。因此对上述因素惊醒正确地控制是整个疾病防控的关键所在。
防控措施:
提高警惕:由于猪场高致病性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口蹄疫、哺乳仔猪的病毒性腹泻等病毒病的影响,我国畜牧兽医部门和猪场将大部分的工作重点转移到防治这些病毒病上,很多猪场都没有做猪丹毒的的预防措施,并且现在很多猪场逐步减少并停止使用抗生素和饲料霉制剂,加上近年来气候的异常变化,造成猪体的抵抗力相对下降,导致了消失多年的细菌性老病猪丹毒在我国的部分省市(如广西、四川、广东、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等)卷土重来,给猪场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种猪的慢性感染。
药物防治:在猪发病后立即采用敏感药物治疗,青霉素仍然是治疗猪丹毒的首选药,按每千克体重2~4万u,每天2~3次进行静脉或肌肉注射,对非急性病例可注射长效青霉素,每2天注射1次,连用3次;患猪恢复速度快,治愈率很高。值得注意的是,经治疗患猪的体温和食欲恢复正常后,还须继续用药1~2d,以防止该病的复发和转为慢性。
药物保健:每吨料中添加南农高科产品舒宁(10%阿莫西林)g+通康(20%替米考星)g,连续使用3~5d。夏季饲料中添加脱霉剂,可采用新的驱霉养肠方案———在每1t饲料中添加霉失霉克(蒙脱石、抑霉菌素)g可以去除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对机体的损伤,也可提高肠道健康水平,保护肠道屏障。
定时清洁消毒:未发病的猪场或地区,平时应坚持做好防疫工作,定期消毒,杀灭病原体。对圈舍四周、地面、垫草和用具进行消毒。每批仔猪出栏后,应对仔猪猪舍的门、窗、墙壁、地面等先用水冲洗干净后,再用2%煤酚皂溶液消毒。做好灭蚊蝇、灭鼠和驱虫工作,最大程度上减少吸血昆虫的传播途径,可有效防控该病。
自繁自养与严格引种: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建立自己的种猪群,如必须引进和调配种猪时,要提前做好预防接种疫苗工作,待产生免疫力后再引进。引进的猪进场后,还应隔离观察30d以上,待无疫情发生后,方可混群。
降低应激,提高猪群免疫力防暑降温,慎防天气突变或转群带来的应激,可在饲料或饮水中适当添加多维、黄芪多糖等抗应激、提高免疫力的营养物质。比如南农高科的专利产品-虫草素系列产品,母猪,仔猪、育肥猪均有相应的专用产品,能充分机体免疫力,减少流行病的发生,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机体的抗应激能力,降低高温、转群、换料的影响。
疫苗预防:疫苗免疫依然是预防该病的一个有力措施。多数研究者认为,免疫接种对猪丹毒引起的关节炎能起到减少发病的作用,因为接种疫苗后,不仅减少了急性猪丹毒的发生,而且也减少了慢性型关节炎的发生。每年春秋两季均进行2次预防注射猪丹毒疫苗,仔猪断奶后应及时按窝注射,严防漏注,从而保证猪群体获得免疫力,这是当前防止猪丹毒最有效措施。目前主要的免疫菌苗:①猪丹毒弱毒菌苗。大小猪均一律皮下注射1mL,免疫期6个月。②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10kg体重以上断奶猪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5mL,21d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③猪丹毒GC42系弱毒菌苗。皮下注射7亿个菌,注射后7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5个月以上;口服14亿个菌,拌入饲料中口服,注意要用新鲜饲料,服后9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9个月,该菌苗稳定、免疫原性好、安全可靠,为首选疫苗。疫苗免疫时还应注意:①仔猪在45~60日龄第1次注苗,常发区3月龄进行第2次注苗。②种猪每间隔6个月注苗1次,通常于春秋两季定期免疫注射。③抗生素与菌苗同时用时,对菌苗的免疫力有一定的影响,在接种前7d和接种后10d内,应避免使用抗生素。
抑霉菌素、八面纳米蒙脱石
分解毒素,超强吸附饲料霉菌。用于家禽、家畜霉菌污染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
混饲预防:本品1Kg拌料kg,连用3-5天。
治疗:本品1Kg拌料Kg,连用3-5天。
:10%阿莫西林
:
广谱高效,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有较强而快的杀菌作用;
特殊工艺处理,溶水后稳定;
吸收速度,迅速分布全身。
: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统和软组织感染,对肺部感染有较好的疗效,也可用于猪丹毒的预防和治疗。
:发生猪丹毒时,每吨水加苏宁g,每吨加通康g,连用4天,必要时给予个体注射等辅助治疗。
:
混饮:本品g兑水Kg,连用3-5天。
混饲:本品g拌料Kg,连用3-5天。
:g×20袋
参考文献:
[1]蔡宝样,殷震,谢三星.动物传染病诊断学[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周绪斌,丹尼,李聪,等.猪丹毒――古老的传染病是否从中国规模化猪场消失了?今日养猪业,(5):22-23.
[3]毛江昌,李军星,袁秀芳.规模猪场猪丹毒的诊治[J].浙江农业科学.(9):-.
[4]向祖明.猪丹毒的综合防治措施,当代畜禽养殖业——疫病防治,.
[5]宋培武,朱巧玲.警惕猪丹毒在规模化猪场的流行与危害[J].养猪,(5):-.
[6]陆萍,黄晓慧,李春芬安徽部分地区猪丹毒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41(9):?.
[7]罗银珠,刘树中,杜宗亮.猪丹毒的紧急处理及防控措施[J].中国猪业,(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