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麝香12克、明雄、朱砂各8克,硫磺克。先将硫磺以武火熔化,至锅内产生蓝色火焰时,将研细和匀的三味药倒入锅内,迅速搅匀,待锅内再度产生蓝色火焰时马上起锅、立即倒在晾干的土砖上摊平,用草纸盖在药料上,火焰即灭。冷却后装瓶备用。
2、拔毒膏: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汤的热蒸气熏蒸患处,待温后以药液淋洗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粘膜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药液的淋洗能使疮口洁净,祛除毒邪,从而达到了治疗疾病的目的。本疗法起源甚早。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已载有熏洗方8首。张仲景《金匮要略》曰:“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熏洗之”。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有“渍之”、“淋洗”的论述。唐代《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中,熏洗疗法已推广应用于痈疽、瘾疹、白屑、丹毒、漆疮、烫伤、冻疮、手足皲裂以及发科、眼科等疾病。宋代《太平圣惠方》有熏洗方首,其中眼科24首,阴疮阴部湿疹24首,扭伤骨折11首。金元时期张子和把熏洗疗法列为治病之大法。齐德元《外科精义》著有“溻渍疮肿法”专论:“疮肿初生,经一二日不退,即须用汤水淋射之,其在四肢者溻渍之,其在腰腹背者淋射之……,稍凉,则急令再换,慎勿冷用”。明代《外科正宗》、《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外科启玄》、《奇效神书》等著作中都有所阐述。清代吴尚先将熏洗分为熏法、蒸法、淋法、坐浴和烫熨等法。本疗法主要是通过湿热药液熏蒸洗浴的方法来治疗疾病,有别于熏蒸疗法单纯以药液的热蒸气熏蒸治疗疾病。[基本内容]本疗法可分为全身熏洗法和局部熏洗法。局部熏洗法又可细分手部熏洗法、足部熏洗法、眼熏洗法,坐浴熏洗法等。按病症配制处方经煎煮后,倒入容器,外罩布单,将患部与容器盖严,进行熏疗,药液不烫时再进行淋洗、浸渍。若熏洗眼部,可将药液放入保温瓶中,先熏后洗,以消毒棉花蘸药频频热洗患眼,亦可用洗眼杯洗眼。本疗法一般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熏洗时湿润的药液,能加速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同时皮肤温度升高,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有利于血肿和消肿消散。由于温热的刺激能促进活跃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新陈代谢等作用,对霉菌、细菌感染性引起的疾病,药物熏洗能直接起到抑制与杀灭作用。[临床应用]本疗法应用范围较广。一、风寒感冒1、取麻黄9克,桂枝6克,生姜9克,紫苏15克,甘草3克,煎汤熏洗头面,得汗而解。2、取荆芥9克,防风9克,白芷12克,柴胡12克,前胡12克,羌活9克,独活9克,生姜9克,煎汤熏洗头面部,先熏后洗,每日2次。3、取紫苏30克,川芎12克,花椒6克,葱白12枚,藿香15克,茶叶9克,煎汤熏洗头面。二、风湿性关节炎1、取虎杖、桃树枝、杨柳枝、桑树枝、槐树枝各克,煎煮后倒入桶内,先熏后洗。每日2次,每次30-60分钟。2、取羌活、独活、威灵仙、松树针、狗脊各60克,煎煮后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30-60分钟。3、取制川乌、制草乌、透骨草、片姜黄、海桐皮、威灵仙、苏木、五加皮、杜红花各15克,共研粗末,用纱布包后,加水煮沸20分钟,乘热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30-60分钟。三、寒冷性多形红斑、冻疮取甘遂、甘草各15克,加水煎煮30分钟后,先熏后洗。每日2次,14天一疗程。四、脱发取侧柏30克,生山楂15克,生首乌30克,黑芝麻梗30克,枇杷叶15克,加水煎沸20分钟,趁热熏洗患部。每日1-2次,每次20分钟。熏洗后用干毛巾覆盖半小时,避风,10天为一疗程,可连续3个疗程。五、疖肿、毛囊炎1、取连翘15克,黄柏15克,苦参片15克,牛膝15克,川椒6克,水煎熏洗。用于坐板疮。2、取野菊花15克,黄芩5克,蒲公英30克,生草5克,水煎熏洗。用于发际疮。3、取金银花15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苦参30克,黄芩15克,水煎熏洗,每日3次。用于脓疱疮。六、手足癣1、取皂荚30克,苦参15克,蛇床子15克,土槿皮30克,大枫子15克,凌霄花藤30克,煎汤熏洗。2、取大枫子15克,花椒9克,皂荚15克,土槿皮15克,地骨皮6克,藿香15克,白矾12克,野蔷薇根30克,煎煮20分钟后,加醋半斤,先熏后浸洗30分钟。用于鹅掌风。3、取马齿苋60克,百部30克,黄柏15克,川椒10克,明矾10克,煎煮先熏后浸30分钟。用于足癣。七、湿疹皮炎1、取苦参片30克,白癣皮30克,地肤子30克,土茯苓30克,蛇床子30克,蝉蜕12克,黄芩15克,蒲公英30克,煎汤熏洗。每日2次,每次20分钟。2、取黄柏15克,五倍子30克,土槿皮15克,蛇床子15克,苦参片15克,枯矾15克,煎后熏洗,用于肛门湿疹,肛门瘙痒。3、取蛇床子15克,黄柏15克,川椒9克,鹤虱30克,百部15克,明矾12克,煎后熏洗。每日2次,每次20分钟。用于女阴瘙痒。4、取大枫子15克,露蜂房15克,薄荷12克(后入),黄芩15克,土茯苓30克,桉树叶15克,香樟木30克,枯矾15克,葎草30克,煎汤先熏洗。每日2次,每次20分钟。用于皮肤瘙痒症。八、肛门病1、取马齿苋30克,石榴皮15克,五倍子15克,明矾9克,煎汤熏洗,先熏后洗。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主治内痔便血、脱肛、外痔水肿等。2、取生槐花15克,生地榆15克,蒲黄15克,莲蓬壳30克,朴硝15克,蒲公英30克,侧柏叶15克,煎汤熏洗。主治内痔便血及嵌顿性痔疮。3、取五倍子30克,石榴皮30克,陈艾30克,皮硝15克,乌梅15克,明矾12克,煎煮20分钟后熏洗。每日2次,每次20分钟。主治脱肛、痔疮水肿等肛门病。九、跌打损伤1、取透骨草30克,艾叶60克,独活30克,桂枝15克,刘寄奴30克,煎汤熏洗。2、取当归12克,鸡血藤15克,石楠藤30克,落得打3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独活15克,苏木30克,煎汤熏洗。3、取制川乌15克,制草乌15克,甘松30克,艾叶30克,缩辛5克,海桐皮15克,络石藤30克,透骨草30克,刘寄奴30克,五加皮15克,煎汤熏洗。十、眼科疾病1、取菊花15克,银花15克,蒲公英30克,黄芩15克,先熏后洗,每日2次。主治急性结膜炎。2、取桑叶15克,菊花15克,黄连10克,生地15克,连翘15克,先熏后洗,每日2次。主治麦粒肿。3、取木贼草30克,石决明30克,青葙子15克,桑叶15克,菊花15克,桔梗10克,薄荷6克,先熏后洗。主治沙眼、目糊及眼痒。[注意事项]1、药物煎煮加水适量,太多则浓度降低。蒸煮时间据药物性质而定。芳香性药物一般煮沸10-15分钟,块状和根茎类药物则须煮沸30分钟。2、应用时药液温度要适宜,防止烫伤皮肤。3、熏洗后要用干毛巾擦干患部,并注意避风和保暖。4、妇女经期和妊娠期不宜坐浴和熏洗阴部。5、熏洗药不可内服。[按语]本疗法简便易行,适应症广,疗效显著,亦无副作用,尤其对于皮肤、关节、肛门等疾病,可直接作用于病所,能发挥较好的治疗作用。
熏蒸疗法熏蒸疗法,又称“汽浴疗法”,是利用药物加水煮沸后所产生的药蒸汽熏蒸患处,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已载有用韭和酒煮沸,以其热气熏蒸,治疗伤科疾病。《内经》记录了用椒、姜、桂和酒煮熏治疗关节肿胀、疼痛、伸屈不利等痹证。在《伤科补要》中则更为详细地记载了熏蒸疗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凡宿伤在皮里膜外,虽服行药不能除根,服瓜皮散,次用落得打草、陈小麦、艾叶三味,用河水共煎一锅,滚透,入小口缸内,横板一块,患人坐在板上,再将单被盖身,其汗立至,不可闪开,恐汗即止,病根不清也。”说明陈伤者用薰蒸的方法可以起到疏通气血、活血化瘀、祛风寒湿邪功效。本疗法素为医家所习用,是一种有效的外治法。[基本内容]一、熏蒸分类根据熏蒸部位,可分为二类:1、全身熏蒸法:是利用药物的蒸汽对全身进行的一种气雾沐浴法。适用于全身性疾病或用于保健。2、局部熏蒸法:是利用药物的蒸汽对患病的某一部位进行熏蒸,促使局部症状缓解,功能康复。适用于局部损伤性疾病或某一特定部位的病症。二、熏蒸方法1、熏蒸药物的配制: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对病症辨证后配制相应的药物。药物不宜过多,以4-8味为宜。2、熏蒸设施配备:全身熏蒸法应配备熏蒸室,内置熏蒸器,使药物的气雾能充满熏蒸室,但要注意通风,以调节室内的空气和温度。局部熏蒸法的要求较为简单,可取盆一只或恒温加热器,放入适量的药物和清水,然后加热至一定温度,患部置盆上的栅格上,使蒸汽直接与患侧机体相接触。亦可制成专用的熏蒸床,局部床板可御除,其下为配有恒温加热器的药盆,盆内添置水和药后,调节加热器至适宜的温度。患者卧于床上,暴露患部,御除床板,盖被熏蒸适当时间。三、治疗机理熏蒸疗法是通过热、药的双重作用而取效。热能疏松腠理,开发汗孔,活血通经,松弛痉挛的肌筋;药能对症治疗,疗病除疾,两者配合而用,则事半功倍。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通过热、药的共用作用可以加速血液、淋巴液的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快代谢产物的清除,同时由于热能的作用,促使皮肤、粘膜的充血,有利于对药物的吸收,提高体内药浓度,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临床应用]本疗法应用范围较广,尤以骨伤科疾病为多。一、骨伤科疾病1、颈、项部疾病:常见有落枕、颈部软组织扭伤、颈椎病等,可选用羌活、独活、防风、川芎、红花、延胡索、苏木等。2、肩部疾病:常见有肩关节周围炎、冈上肌肌腱炎、肩部软组织劳损等。可选用海桐皮、透骨草、乳香、没药、当归、红花、防风、白芷等。3、腰部疾病:常见有腰部急性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可选用独活、秦艽、牛膝、细辛、延胡索、川芎、千年健等。4、上肢外伤疾病:如上肢的伤筋、脱位、骨折后期等。可选用伸筋草、透骨草、荆芥、红花、苏木、刘寄奴、桂枝等。5、下肢外伤疾病:如下肢的各种骨折或伤筋、脱位的后期。可选用伸筋草、海桐皮、五加皮、牛膝、木瓜、三棱、莪术等。6、关节疾病:常见有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可选用透骨草、红花、川芎、苏木、延胡索、川乌、草乌、路路通等。二、其他疾病感受风寒可用祛风散寒药物作全身熏洗,病证随汗而去,邪泄而除。轻中度高血压病可用活血通络等药物全身熏蒸以缓解之。皮肤病按辨证用药,通过全身熏蒸,可缓解症状。[注意事项]1、采用全身熏蒸者要注意室温,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以防汗出过多,室内窒闷而晕厥。局部熏蒸如用熏蒸床时亦须防止汗出过多、熏蒸后离床站立即虚脱跌倒,体质虚弱者尤须审慎。2、局部熏蒸时要注意温度,不可过烫,以防烫伤皮肤。水温一般在70℃左右为宜,最好能保持恒温。药水直接接触皮肤亦易烫伤,当予避免。3、严寒季节应用本疗法,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局部熏蒸者,应在患部盖上毛巾或棉毯,防止受冷感冒。4、全身熏蒸者在治疗结束后应适当休息,待恢复后再离开。5、熏蒸时,为防止汗出过多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可在熏蒸时适当饮水。6、医务人员应随时观察治疗经过,遇到情况及时处理。7、应用本疗法,熏蒸器具一般应专人专用,特别是用于皮肤病治疗,更当注意。[按语]本疗法简便有效。对骨伤科的损伤后期活动受限或酸痛不已,可作为主要治疗方法。本疗法的药物选用及应用范围,值得进一步开拓。
擦药疗法擦药疗法是用头发团沾取新鲜药汁或药酒后搓擦患部至有分泌物渗出,再以膏药外敷,以治疗陈旧性宿伤、风湿顽疾等外伤科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华佗神方》载有苎麻丝搓擦患部出水,再用药末搽患处治疗皮肤病的方法。东南沿海的某些地区一直流传用新鲜中药稍捣或揉擦损伤部位以止痛疗伤。在此基础上,为便于常年应用这一疗法,现代以药物浸制成药酒备用,结合膏药外贴,治疗久治未愈的宿伤、风湿痹病有较为满意的疗效。[基本内容]一、药酒配制取干吊筋草、榕树根、穿山龙、天青地白草、制川乌、制草乌、当归尾、红花、木瓜等药物,浸于黄酒、米醋混合液中备用。二、擦药工具:取少女柔软长发搓成6厘米直径的疏松发团,洗净,沸水消毒后干燥备用。三、擦药方法:在拟擦药的部位上先点穴按摩10分钟,或热敷20分钟。清洁局部皮肤,将预制的发团蘸取温热的药酒,在患部作面积8×8厘米范围的搓擦。搓擦的力量要温和,绝对不能擦破皮肤。搓擦1小时左右可见皮肤浮起,毛孔张开,皮肤颜色转白而渐转微红。再擦半小时左右,毛孔中渐有无色透明的分泌物渗出,其量渐多,皮肤颜色则渐呈淡褐色,此时擦药完毕。在擦药过程中要不断蘸取药酒。四、敷贴膏药:在擦药部位上敷贴略大于擦药面积的宝珍膏。敷贴前,先将膏药烘软稍温,敷贴后加压包扎。在开始的5天内分泌物较多,并由无色透明转为乳白色脓样稠性分泌物,须每天换药2-4次。换药时,轻轻揭开膏药,用消毒棉花球或柔软的纱布揩除分泌物,创面周围用酒精棉球擦拭。5天后分泌物逐渐减少,创面干燥而呈深褐色。如风湿痹痛可在膏药内掺入适量丁香肉桂散。[临床应用]本疗法适用于腰背部宿伤,或劳损疼痛病反复发作者;四肢软组织损伤后瘀血凝滞,日久不愈而疼痛者;胸胁部外伤后,胸闷胸痛经久不愈者;以及四肢、脊柱风湿痹病久治无效者等。对擦药部位及其附近有化脓性感染病灶,或伴有严重心、肝、肾病患者,以及孕妇禁用本疗法。[注意事项]1、本疗法在擦药过程中患处可产生疼痛感,在开始的3天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局部疼痛等全身反应;治疗后皮肤上可留有深褐色色素沉着,应事先向患者说明。2、搓擦时只能用发团,并以少女柔软长发为优。人造纤维、海绵等不能替代。3、擦药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醉态,此时应少蘸药酒。4、擦药过程中,疼痛大多可以忍受。剧痛难忍者,可用少量局部麻醉药浸润患处,以减轻疼痛。擦药后的全身反应一般无需处理,反应较严重者可酌情对症处理。出现创面脓性分泌物时,忌用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一旦应用上述药物会导致分泌物消失,影响疗效。5、敷贴膏药,有掺入丁香肉桂散者,在其创面周围可出现皮疹,应立即停用丁香肉桂散,必要时加服抗过敏中西药物。[按语]本疗法以药物搓擦活血通络,继用膏药“提而泄之”,以治疗宿伤、顽痹,有相当疗效。临床治疗早、中期强直性脊柱炎亦有一定疗效。其机理尚待进一步探讨。
药筒疗法药筒疗法是将药物与竹筒同煎,乘热急覆疮上,利用其负压吸力及药物的共同作用吸取脓液毒水的一种治疗方法。本疗法起源较早。无名氏《秘传外科方》有“用药煮吸筒,拔出其脓毒水血,即便愈”的记载(转引自《医方类聚》)。《急救仙方》称本疗法为“竹筒吸毒方”,以治“诸般恶疮”,其方法为了“苦竹一二寸,用头节妙,刮去青皮似纸薄为佳。其大小随疮斟酌,应毒疮初发时,用白蒺藜、苍术、乌桕皮、厚朴各五钱仲,四味咬咀,用水一铫同煎竹筒,煎煮以药干为度。乘竹筒热,以手按之于疮上,倾之其筒,自粘在疮上,不必手按也。仍更用前药分两,再煮一筒,候前竹筒冷,以手拔去再换热者如前法。其脓自吸入筒中而疮愈矣。”介绍得十分详尽准确。明代申斗垣《外科启玄》称之为“吸法”,《医宗金鉴》则翕名为“药筒拔法”。清代祁刊《外科大成》载本疗法治阴疽发痛,坚硬不溃不脓,并谓“阳疮则不必用此法”。本疗法在现代仍相沿用。[基本内容]先取鲜菖蒲、羌活、独活、紫苏、蕲艾、白芷、甘草各15克,连须葱60克,用清水10碗煎数十滚,待药浓备用;次取鲜嫩竹数段,每段长23厘米,径口4.2厘米,厚约0.3厘米,一头留节,刮去青皮,靠节处钻一小孔,以杉木条塞紧,投入药水锅放在病人床前,捞起药筒,倒去药水,乘热迅速覆合在疮口上,按紧片刻,自然吸住,待药筒转温,拔去木塞,其筒自落。每天可拔1-2筒,或3-5筒。若坚肿不消,或肿势继续扩大,脓毒依然不能外出者,翌日可以再次吸拔,连用数天。[临床应用]本疗法适用于外科疮疡肿毒等。一、痈疽:凡患处坚硬散漫不收,脓毒不得外出者,可用本疗法。每日2-3次,墨守成规用5-7日。可以聚脓消肿,拔毒泄热。二、毒蛇咬伤:若肿势迅速扩散,毒水不出者,用药筒连拔3-5次,以助蛇毒外泄。三、下肢丹毒:先放血,再应用本法,待拔吸处血液自然凝固后,用纱布包扎。用于复发性丹毒已形成象皮腿者,可以减轻肿胀,减少复发。[注意事项]检视筒内拔出的脓血,若色红黄鲜明质稠,预后较好;败浆稀水、气秽黑绿者,预后较差。操作时须避开大血管,以免出血不止。[按语]本疗法借助药力与筒管的负压吸力,以宣通气血,拔毒泄热,达到脓毒尽出而疮愈的治疗目的。本疗法可减少挤压之痛苦,防止脓毒不得外出而引起邪毒内攻的流弊。
铁落疗法铁落是将生铁煅至红赤,外层氧化时被锤落的铁屑,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铁落疗法是以铁落或辅以其他药物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在《黄帝内经》中载有“有病怒狂者,……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急也。”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也收入了铁落,谓其功用“主风热恶疮,疡疽疮痂,气在皮肤中”。以后历代医籍如《千金要方》、《唐本草》、《本经逢原》、《本草纲目》、《方脉正宗》、《本草汇言》、《医学心悟》多有记述。[基本内容]本疗法可分为内服与外用两种。内服可以将铁落入煎剂,制成丸剂,也可将铁落炒热,浸酒饮用等;外用则多将铁落炒热,装布袋或用布包放于患处热熨等。[临床应用]本疗法主要用于癫狂、神志疾病和关节疼痛、扭伤等。一、暴怒发狂取铁落30克(研碎先煎),甘草3克,水煎服。二、癫狂(一般指精神失常)l、取生铁落30克研碎,先煎半小时然后取汁加入天冬、麦冬各15克,知母12克,胆南星45克,橘红、远志、朱茯神、连翘壳、白茯苓、玄参、钩藤各6克,石菖蒲3克,再煎半小时,滤出药汁,加水又煎45分钟,分成两份,早晚2次服用,同时冲服1.5克朱砂。2、取玄参60克,半夏24克,金礞石30克,青礞石30克,芒硝、天门冬、胆星、朱砂各15克,石菖蒲30克,茯神、远志、钩藤各60克,琥珀24克,麦门冬、橘红、川贝各90克,同研为细末;取克生铁落,加水毫升煎煮,取药汁毫升,加入药末,制成药丸了如梧桐子大。每日3次,每次9克。三、关节疼痛,转动不利取铁落30-50克炒热,趁热投入酒中,待酒温后饮酒。四、扭伤取铁落克,加醋毫升(以后每次加醋毫升即可)拌匀,按治疗部位大小,取适量铁落装入布袋,外加两层毛巾,待温度至60℃,放于患处,每日1次,每次40-50分钟,5-10次为一疗程。[注意事项]1、所用铁落,要剔除煤土等杂质,以提高疗效。2、用铁落拌醋外治,注意搅拌动作轻缓。铁落重复使用10余次后应换用新的铁落。3、使用铁落熨敷时,温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防止烫伤。[按语]铁落为一种重镇药物,临床应用有一定疗效。现有医家取其铁质,应用于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值得进一步探讨
麝火疗法麝火疗法是通过火灸、敷贴膏药、内食发物及饮用药酒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是一种灸贴同用、内外并治的综合疗法,多用于治疗寒湿痹证(寒湿性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清末陆清洁《万病验方大全》中载有以麝香、辰砂、硼砂、细辛、皂刺、川乌、硫磺制成“香硫饼”,局部火灸治疗寒湿痹。近代本疗法在应用方法上有所发展。[基本内容]一、药物配制
1、麝火药块:取麻油毫升,黄丹克,同置于铁锅内,文火煎熬成膏药,薄摊在约25平方厘米的油纸上,按需制成小张膏药备用。3、追风酒:取当归、川芎、白芷、熟地、茯苓、红枣、杜仲、枸杞、牛膝、香附、羌活、独活、寻骨风、木瓜、桂枝、荜拨、地龙各15克,水蛭、土鳖、田三七、红花、全蝎、蝉蜕、生川乌、生草乌各9克,乌梢蛇30克,蜈蚣16克,马钱子4.5克,白酒毫升,一般酒浸20天即可。二、操作方法分为四步,即一烧、二贴、三发、四饮。l、烧:取麝火药块,如黄豆大小,用镊子夹稳点燃后,迅速放在选定的部位上,使之继续燃烧;同时用手指轻轻揉按患处周围,以减轻疼痛。根据病情,取燃烧点多以阿是穴(压痛明显部位)为主,如痛点附近有经穴则取经穴。一般每次取10处左右。2、贴:在烧后的第二天,所烧部位起泡后皮肤脱落、暴露烧伤处,每处贴1张拔毒膏。每天换药1-2次。3、发:与贴同时开始进食雄鸡、鲤鱼等发物,每2-3天进食1次,连续10-15天。其它发物如黄花菜、猪蹄、鲫鱼等也可作选择食用。4、饮:一般在伤口分泌物增多后开始饮用追风酒,每次15-20毫升,每日3次,直至伤口愈合。也可连饮3个月左右,以巩固疗效。三、治疗机理本疗法是外治与内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烧、贴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人体,对患处或经穴直接有治疗效用;而发、饮,则在于祛邪外出。烧、贴、发、饮四者合之,则有较强的散寒除湿、化瘀通络、蠲痹止痛之效。[临床应用]本疗法主要用于风寒湿邪所致的顽固性寒痹(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痛),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屈伸不利,遇寒则甚,得暖稍缓等。一、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小关节痛点烧麝火,如痛点较多,则分上、下肢2次进行;然后按贴、发、饮治疗,40天为一疗程。二、风湿性关节炎取关节的压痛点,或关节周围的穴位,按序进行治疗。三、坐骨神经痛取神经根压痛点或痛点周围的穴位,或以坐骨神经的分布走向取穴,按序进行治疗。四、腰腿痛取阿是穴(痛点)或腰腿的穴位,按序进行治疗。烧麝火一般不超过10处。五、强直性脊椎炎取脊椎的经穴或明显的压痛点,按序进行治疗。烧麝火一般不超过10处。六、肩周炎取压痛明显点,配合肩髃、肩髎、臂臑等穴位,按序进行治疗。[注意事项]1、本疗法专用于风寒湿痹证,凡中医辨证为热痹(关节红肿灼痛、舌红、苔黄、脉数等)禁用。此外,寒痹患者如为孕妇或哺乳期、月经期,以及有严重心、肝、肾、脑疾病者,均在禁忌之列。2、应用本疗法,首先要明确诊断,特别要注意与骨结核、骨髓炎、跌打损伤的疼痛相鉴别,不可盲目误用。3、应用本疗法,要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如有轻度烧灼疼痛感或一周内有低热,属正常反应,不必紧张。注意不可在空腹时应用本疗法。烧麝火后,忌生冷、避风寒、伤口禁水浸和压迫。4、麝火烧伤处只能贴拔毒膏,禁用其它膏药和消炎药。每次换膏药时,以消毒干棉球拭去伤口脓液。此外,治疗期间不得使用激素、抗生素类药物。5、如在治疗期间患急性传染病(肝炎、流脑等),应即停用本疗法。此外,治疗期间禁忌房事。6、如经治疗后,虽有明显好转,但还未痊愈者,可于3-6个月后重复应用本疗法。[按语]本疗法虽专为风寒湿痹而设,但其治疗方法和机理可为临床治疗启迪新思路。对一些疑难杂症或久治不愈的疾病,采用内外同治的方法,综合针灸、膏药、食疗、内服药物等多种作用,可收意外之功。
北京白癜风医治医院专业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