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眼上静脉行静脉栓塞治疗海绵窦硬脑膜动静

当存在眼上静脉(SOV)引流时,首选经SOV入路治疗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在无法显示SOV入路时,可经岩下窦(IPS)入路治疗CSDAVF。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

海绵窦(CS)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是颅内DAVF的常见类型,是指CS及其附近硬脑膜动静脉之间的异常交通。当静脉引流向前汇入眼上静脉(SOV)时,可出现眼部症状,例如球结膜水肿、眼球突出和眼肌麻痹。而当引流静脉向后汇入岩下窦(IPS)时,可出现搏动性耳鸣。尽管CSDAVF相对良性,可通过血栓形成而自愈,但累及静脉回流病情加重时仍需要积极治疗。CSDAVF的治疗目标是完全闭塞瘘口,同时保留颈内动脉(ICA)血流。目前,经IPS或SOV行静脉栓塞(TVE)是血管内治疗CSDAVF的常用方法。然而,少有文献报道经不同静脉入路治疗CSDAVF与放置弹簧圈数量的关系。该研究对比分析了经SOV和IPS入路行TVE治疗CSDAVF患者放置弹簧圈数量的差异,报道如下。

研究方法

研究者回顾性分析了从年1月至年3月间接受TVE治疗的42例CSDAVF患者,并将其分为2组:10例接受经SOV入路行TVE治疗,32例接受经IPS入路行TVE治疗。主要比较了2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手术操作细节,放置弹簧圈总数和临床结果。术后用TOF-MRA与血管造影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临床随访。纳入患者的基线特征汇总于表1。

表1.患者的基线特征

研究结果

经SOV入路行TVE治疗CSDAVF成功率高达%(10/10)。与经IPS入路相比,经SOV入路明显减少了放置弹簧圈的总数(23:11;P0.)、长度(:81cm;P=0.)和体积(:46mm3;P=0.)。与经IPS入路相比,通过微导管测压发现经SOV入路治疗的患者窦内压初值显著增高(49:59mmHg;P=0.),然而,与窦内压力升高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在2组间无明显差异。此外,两种入路手术并发症和颅神经麻痹预后等均无明显差异。经两种静脉入路治疗CSDAVF结果汇总于表2。

表2.比较经SOV与IPS入路行TVE治疗的结果

大多数情况下,经同侧IPS入路到达病变CS是行TVE治疗CSDAVF最常用且最安全的方法。然而,当经同侧IPS闭塞时,经IPS治疗CSDAVF的成功率约为50-80%。此时,应合理选用经SOV入路。该研究结果也证实了经SOV入路治疗CSDAVF的优越性,减少了术中放置弹簧圈的总数,且不会影响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另外,经面静脉-SOV入路比SOV切开创伤更小。而且,经SOV入路微导管可以轻松到达CS后部,从后部向前部闭塞瘘口,并且不需要完全闭塞海绵窦后部,以减少弹簧圈填塞数量。

经SOV入路行TVE治疗CSDAVF典型病例:患者女性,88岁,因球结膜水肿、眼球突出和外展神经麻痹,接受了经股静脉-面静脉-SOV入路栓塞术见图1和图2。

图1.典型病例:经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行栓塞治疗左侧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左颈总动脉(a)和颈外动脉(b)造影侧位像示:海绵窦和眼上静脉早期显影。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头尾位(c)和侧位(f)像示:位于海绵窦背侧的两个瘘口。长箭头和短箭头分别指示位于海绵窦内侧和外侧部的瘘口。左颈外动脉造影前后位(d)和侧位(e)像示:经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显影清晰。需要注意的是面静脉引流到同侧颈内静脉。

图2.在海绵窦内放置第一个弹簧圈后非减影的前后位(a)和侧位(b)像。将微导管通过4F远端指引导管超选到瘘口内侧部。左颈外动脉造影前未减影前后位(c)和侧位(d)像示:在海绵窦内放置的弹簧圈。总共放置了9个弹簧圈在两个瘘口处,并保留了海绵窦的内侧部和前部。术后左侧颈外动脉造影(e)侧位像示: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完全闭塞。

研究结论

当存在SOV引流时,首选经SOV入路治疗CSDAVF。在无法显示SOV入路时,可经IPS入路治疗CSDAVF。因为经SOV入路治疗CSDAVF可在手术早期闭塞位于CS后部的瘘口,这将明显减少术中弹簧圈放置数量。

即日起“神经介入资讯”更名为“神介资讯”

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王文佳医师

高谋博士

审校

陈骅副教授

医院

终审

许奕教授

医院

新型分区法分析弹簧圈分布可有效预测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术后外展神经麻痹远期预后多动脉供血和咽升动脉供血不利于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完全栓塞静脉窦内球囊保护下经动脉入路栓塞硬脑膜动静脉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rz.com/fzyzz/112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