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患儿反复胸痛,病因原来是

未成年人出现心绞痛表现时应考虑患者既往是否患川崎病,了解冠状动脉受累情况。川崎病冠脉病变相关检查中,超声心动图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观察到冠状动脉瘤以及瘤内血栓形成,同时可评估心肌及瓣膜损害、心功能状态并观察动态变化。医院的杨娅教授为我们带来这样一则病例,一起分享吧。病史

15岁男性患者,主诉“确诊川崎病11年,反复心前区疼痛7年,发现右冠状动脉瘤形成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年”。

现病史

患者于11年前(4岁时)出现发热,体温为39℃,颈部淋巴结肿大及杨梅舌,左侧颈部一肿大淋巴结大小约鸭蛋大小,质软。临床诊断为“川崎病”,服用阿司匹林后1周体温恢复正常,当时超声心动图(UCG)检查未发现心脏病变,此后一般情况良好,正常活动及入学。7年前(年4月)在学校跑步时感心前区针刺样痛面积局限约3cm×3cm,每次疼痛持续约数秒钟,至多1分钟自行缓解,继续运动无加重且可自行缓解。外院住院心电图(ECG)显示ST段压低0.05mv,T波倒置;UCG亦无异常发现。以后胸痛经常发作,无明显诱因及规律性,每次胸痛数分钟消失不剧烈,无心悸及心前区压缩感,胸痛局限无放射。1年前我院UCG示右冠状动脉(RCA)近段扩张,直径8mm,长约2.2mm;ECG大致正常,为进一步诊治入院。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行CABG,术中见RCA自起始部呈瘤样改变,其内有血栓形成;前降支(LAD)、回旋支(LCX)近段呈串珠状动脉瘤样改变。术后1年再次复查UCG。

体格检查

查体发现体温正常。心前区无明显隆起,心前区无震颤,心脏浊音界不大,听诊心音低钝。

辅助检查

心肌SPECT显像

于静息状态室壁放射性分布无明显异常,潘生丁负荷试验后见左室下后壁放射性分布稀疏,提示左室下后壁心肌缺血。(CABG术前)

CAG

左主干(LM)、LAD、LCX、近段显影尚好,LAD、LCX近段串珠状动脉瘤形成,远段显影好。RCA自起始部形成动脉瘤且灌注闭塞,中远段借左冠状动脉(LCA)形成侧支显影。(CABG术前)

超声心动图

CABG后1年复查UCG:各房室内径正常,室壁厚度及运动幅度正常。各瓣膜形态结构启闭未见异常。心底短轴切面见RCA起始段明显扩张,内径为4mm。在心底短轴切面基础上向右前方倾斜探头见RCA呈瘤样扩张,内径8mm,其内见稍低回声的血栓。LM、LAD及LCX近段未见扩张,内径在3.3mm以内(图1)(图2)(图3)(图4)。提示:右侧冠状动脉瘤右冠状动脉瘤内血栓形成。

诊断

川崎病

CABG术后右侧冠状动脉瘤及瘤内血栓形成

鉴别诊断

1.冠状动脉瘘:异常交通的冠状动脉常出现瘤样扩张,依瘘口大小和瘘入部位的不同出现相应心脏改变。

2.LCA起源于肺动脉:LCA起源于肺动脉者较为常见,由于RCA担负起LCA作用并借助侧支循环逆流至LCA,在肺动脉水平形成左向右分流,因此RCA明显扩张。

讨论

川崎病冠脉病变:冠脉病变是川崎病最严重并发症,包括冠状动脉瘤形成,冠状动脉瘤继发狭窄,后者可导致心肌缺血和梗死,严重影响预后。川崎病相关指南提示,冠状动脉瘤依据内径测量值可分为扩张或小冠状动脉瘤,内径小于4mm;中等冠状动脉瘤,内径在4~8mm之间;巨大冠状动脉瘤,内径大于8mm。

治疗:本病例病程较长,在我院发现冠脉病变前已有心肌缺血的症状及ECG表现,冠脉病变可能存在有较长的时间,且UCG提示右冠状动脉瘤体内径8mm,已达到巨大冠状动脉瘤水平。综合患者的冠脉病变情况、临床症状及心肌核素显像的情况,均说明有较明显RCA供血不足的表现,因而进行了CABG手术。

预后:当形成冠状动脉瘤后,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冠状动脉瘤患者中约32%~50%会出现瘤体内径的回缩,也有部分患者冠状动脉瘤会持续存在甚至发生狭窄及闭塞。川崎病伴小冠脉瘤患者的远期致病致死率尚没有报道。但较多临床研究均支持巨大冠状动脉瘤的远期预后不佳,在随访过程中出现心肌缺血的发生率高,常需行PCI及CABG治疗。

本例提示

未成年人出现心绞痛表现时应考虑患者既往是否患川崎病,了解冠状动脉受累情况。

学习要点

1.川崎病冠状动脉瘤患者的远期预后值得临床医师和超声医师







































白癜风症状图片
白癜风症状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rz.com/fzyzz/629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