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28日,皮肤病的诊断思路专场学术会议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会议由来自上海医院的郑捷教授、医院的陈柳青教授和医院的唐慧共同主持。
“诊断思路专场”通过一些临床实际病例展示,再得出最终诊断的思路和过程。其中既有一些容易和常见病混淆的少见病,也有某些疾病的多种复杂表现,还有疾病在长期随访过程中展示出不同的面目,还有对一类皮疹的鉴别诊断思路总结。
赵肖庆
上海交通大医院
讲述展示了临床工作中的三个经典案例:第一例是长期被误诊为湿疹的色素性痒疹,确诊后口服美满霉素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第二个病例初诊为环状肉芽肿,但在随访半年后皮疹变大,出现特征性的眶周黄色斑块以及单克隆性高?球蛋白血症,结合病理上的累及真皮全层的栅状肉芽肿,胶原渐进性坏死,多核巨细胞、泡沫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最终确诊为渐进性坏死性黄色肉芽肿。这个病例提示我们要慎用“不典型损害”,还有就是长期随访对得出正确诊断的重要性。
随访照片
第三例是双下肢网状紫癜、瘢痕,初次活检表现为浅层小血管纤维素痒坏死和血栓,诊断为白色萎缩,但是由于不能合理解释患者的多发外周神经病变,通过检索文献,进一步深切片,发现真皮深部有中等大小动脉炎,修正诊断为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
这个病例给我们的启示:如果患者出现教科书记载以外的特殊临床表现,使用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对于文献需要批判性阅读,重视“重要”文献。
曾跃平
中国医医院皮肤科
曾医生从自己临床实践出发,同时结合国内外文献,归纳人体各个部位湿疹的诊断“陷阱”,总结误诊为湿疹的各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思路,最后提出避免误诊的解决途径。通过具体病例,给我们分析了易误诊为湿疹的各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思路。曾医生着眼于乳头、手部、阴囊、女阴四个湿疹好发部位,结合相似皮损表现、不同组织病理的12个临床案例,提醒我们在这四个部位的湿疹样皮炎,分别需要注意鉴别:乳房Pagt病和乳头糜烂性腺瘤病(乳头)、汗疱疹型类天疱疮和掌跖脓疱病(手部)、乳房外Pagt病和汗孔角化症(阴囊)、斑块型银屑病和Haily-Haily病(女阴)。
陈爱军
重庆医院皮肤科
陈医生利用丰富的临床经验,系统地回顾了红斑鳞屑性疾病的临床和病理诊断线索和思路。他从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3个角度出发,再逐项细分,并结合图片讲解了不同疾病鉴别诊断的要点。比如,以双上眼睑为中心、紫红色水肿性红斑是皮肌炎表现,头皮“淤青样”红斑考虑血管肉瘤等等。陈教授最后强调,准确的诊断离不开详实的病史、细致的体格检查和全面的实验室检查。
沈小雁
上海交通大医院
报告分享了一例表现为单侧上肢的“蜂窝织炎”的患者,经过多种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最终通过分析病史特点,选择CT引导下穿刺最终明确诊断为节外NK/T细胞淋巴瘤。在讨论中,郑捷教授提到,当患者出现皮疹不能解释的全身状况变化,需要考虑系统性疾病。同时,ENKTL可在皮肤表现为蜂窝织炎,肿瘤位置较深,在CT引导下组织穿刺可提高阳性率。
吕成志
医院
分享了几例面部单发性慢性红斑、水肿、浸润的患者,医院诊治,最终通过S-染色发现神经破坏证据和PCR发现麻风杆菌DNA,确诊为界限类偏结核样型麻风。
治疗专场二--探索与争鸣施若非
上海交通大医院
施医生介绍了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累及血管治疗体会,她回顾性分析了5例HE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3例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周围神经病变。针对血管受累,周围神经病变,首选给予糖皮质激素,有效使嗜酸粒细胞快速下降,减少嗜酸粒细胞内容物直接引起内皮损伤。当激素需求量大或耐药时,及时调整,接受联合治疗。
于建斌
医院
于医生的分享内容中,介绍了M蛋白血症与相关性皮肤病,包括系统性淀粉样变,冷球蛋白血症、硬化性粘液水肿、渐进性坏死性黄色肉芽肿等疾病。
特约撰稿人赵肖庆硕士,上海交通大医院主治医师,上海市卫生局“百人计划”,英国Cardiff大学访问学者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