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炎症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每题仅一个正确答案)

1.E2.B3.B4.D5.C6.C7.A8.B9.D10.D11.D12.E13.C14.C15.B16.B17.C18.B19.E20.A21.E22.A23.C24.B25.A26.D27.C28.E29.A30.A31.C32.A33.D34.D35.B36.C37.D38.C39.E40.D41.B42.D43.A44.C45.B46.E47.D48.C49.C50.C51.B52.E53.E54.A55.B56.E57.A

(二)B型题(配伍题,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

1.B2.A3.E4.D5.C6.B7.C8.A9.E10.D11.C12.C13.D14.E15.B16.A17.B18.B19.D20.C21.A22.E23.C24.D25.B26.B27.C28.A29.E30.D

(三)X型题(多选题,每题仅有一个至五个答案)

1.AC2.DE3.AE4.BCDE5.ABCDE6.ABCDE7.ABCDE8.ABCDE9.ABCE10.ABC11.BCDE12.BCE13.BCD14.CD15.AC16.ACE17.ABCDE18.BC19.ADE20.ABCDE21.ABCE22.CE23.ACD24.ABC25.ABCDE26.ACD27.ABCDE28.CD29.ABCDE30.CE31.CDE32.AC33.ABCDE34.CDE35.AC36.ABCDE37.CDE38.BD

二、简答题

1.见提纲。

2.见提纲。

3.见提纲。

4.?共同点:均为化脓性炎。

?不同点:

(1)脓肿:①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②局限性;③破坏组织、形成脓腔;④痊愈后易留瘢痕。

(2)蜂窝织炎:①常为溶血性链球菌引起;②常见与皮肤、肌肉和阑尾等;③弥漫性,易扩散;④痊愈后常不留瘢痕。

5.见提纲。

6.见提纲。

7.?中性粒细胞:吞噬小的病原体,组织碎片,释放致热原。游走能力强。

?巨噬细胞:吞噬大病原体、坏死碎片及异物。传递抗原,释放致热原。游走能力强。

?淋巴细胞: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浆细胞:由B细胞转化而来,产生免疫球蛋白。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一定的吞噬能力,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

8.见提纲。

三、临床病例讨论

1.(1)肛周脓肿,脓肿一端穿破皮肤,另一端穿破直肠壁形成瘘管。

(2)肛瘘不能自愈。肛周常有大量细菌污染,原发病灶感染不能清除,因而经久不愈。必须采取手术方法(包括挂线疗法),原则是将瘘管切开,由管道变为敞开的创面,方能愈合。

2.(1)所患疾病:

①左肘部皮下脓肿。依据“疼痛肿胀,发红,发热,切开排出大量脓液”。

②脓毒败血症:体温升高,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为主)等全身中毒症状,多脏器(肝、肺、肾、脑)多处脓肿。

③颅内高压、脑疝形成:剧烈头痛、呕吐、烦躁、呼吸心跳停止。

(2)左肘部脓肿,其后细菌随血道播散形成脓毒败血症,使多个脏器多发性脓肿形成,大脑脓肿导致患者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呼吸心跳停止死亡。

3.(1)该患者阑尾发生了化脓性炎症(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2)镜下的病理变化:阑尾壁各层均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并有炎性充血、水肿及纤维蛋白渗出。浆膜面为渗出的纤维蛋白和脓液覆盖,即有阑尾周围炎和局限性腹膜炎。阑尾腔内见脓性渗出。此外,该阑尾亦可见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等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

4.(1)小叶性肺炎为化脓性炎;化脓性炎的特点是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可分为三种类型:①表面化脓和积脓:是粘膜和浆膜表面的化脓性炎,深部组织无明显中性粒细胞浸润,渗出的脓液可在浆膜腔或空腔中积存。②蜂窝织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好发于皮肤、肌肉、阑尾。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表现为疏松结缔组织中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③脓肿:局限性的化脓性炎症,伴有组织坏死、溶解,形成充满脓液的腔。好发于皮下和内脏,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2)患者病情进展恶化,肺部细菌入血播散,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形成败血症,从而出现皮肤粘膜多发性出血点和肝脾肿大。

5.(1)病人患的是细菌性痢疾。

(2)其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的联系是:病变初期是急性卡他性炎,临床表现为稀便。其后典型病变是纤维蛋白炎,由于假膜附着牢固,脱落后形成溃疡出血,临床表现为粘液脓血便。由于炎症刺激直肠壁内的神经末梢及肛门扩约肌,导致病人出现里急后重感。

6.(1)患者面、胸、背部皮肤烧伤水疱形成为浆液性炎,两前臂皮肤烧伤已发生坏死为变质性炎。

(2)水疱内液体为浆液,主要由以血浆成分为主,含有3%-5%蛋白,主要为白蛋白,有少量中性粒细胞和纤维蛋白。液体渗出由于以下因素形成,炎症时①血管壁损伤;②血管壁通透性增高;③毛细血管内压增高;④组织间液渗透压增高。

(3)面部、胸部、背部皮肤水疱液体吸收或排出,损伤表浅,易于修复,处理得当,不留瘢痕。两前臂组织坏死,需要肉芽组织填充修复,愈后会有明显瘢痕。

病理伊课堂

排版编辑:马金良

校阅审核:周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rz.com/fzyby/1193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