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良俗悄然回归

岭南良俗悄然回归

岭南民间有许多传统良俗,在淹没了数十年以后,近些年刮起了“复古”之风。目前,广州市5山小学的早读时间里,小学生们摇头摆尾地齐声朗读“之乎者也”;掌握一种民族乐器是三元坊小学的必修课;荔湾区的少儿粤剧班培养出了许多粤剧小童星;金雁里小学设立茶艺班,连广州民间的讲古(故事)也走进学堂……

推行开笔礼 求知重起步

最近的一个周日早上,一阵阵婉转的古乐声从广州市农讲所里传出来。这是番禺学宫举行的第五次开笔礼。20多个小朋友身着博士服,在古乐声中步入明伦堂,取状元井水并用状元巾洗面,再接受启蒙老师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的教育。朱砂笔开智,然后敲钟鸣志,由启蒙老师教写“学业进步”描红条幅,然后敲锣打鼓……仪式用时约50分钟,小朋友们都很投入。

开笔仪式,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情势的称谓,俗称“破蒙”,是一种流传久远的融会教育心理学的儿童启蒙教育情势,在之前是人生起步的首次大礼。这1古老的仪典,已销声匿迹多年,近些年又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广东的佛山、三水、新会、肇庆、德庆等地均已举行过类似仪式。

他们的程序基本上都是依照古代的程序逐一照搬过来的,但也做了细微改动,比如将古代的秀才服改成博士服、将对孔子的三拜九叩改成简单的鞠躬等,以期古今结合,具有时代感。

卜馆长说,开笔礼为他们吸引了很多游客。番禺学宫平时周末的参观人数约800人左右,但每到有开笔礼,游客数就激增到1800人。

图:身穿博士服的孩子,以朱砂开智,用“状元巾”洗面 本报黄伟江摄

女儿赛女红 成人新仪式

在荔湾区西关大屋博物馆看到,作为民间女孩子成人礼的重要内容―――“乞巧”手工摆设,摆在进门最前的位置。这一来源于“乞巧节”(“七姐诞”)的风俗,取自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七夕相会”。

有意思的是,近一两年来,消失了多年的乞巧赛艺,又重新回到姑娘们的生活里。比如选现代西关小姐,姑娘们就要比赛手工,看谁的手工能够出巧、得巧、腔巧、才巧……“得巧”也叫“穿针引线”,是在一根莲藕上插上7根细细的缝衣针,要求治疗白癜风要多久选手在30秒时间内,将一条线穿过7个针眼;而“出巧”就是姑娘们把自己做的小手工展现出来,有珍珠串起来的花篮、绣球、荷包等。荔枝湾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谭白薇女士说,“乞巧”风俗教会女孩子们勤劳大胆和心灵手巧,这样的好风俗永久不会退色。

深圳的女孩子们恢复“乞巧女儿节”已3年了。女儿节上,女孩子们要举行“成人礼”,记念人生一个重要阶段的来临。成人礼就以“女儿斗巧开心PARTY”的情势进行,有对对子、猜灯谜、剪纸、踢毽子、捉7、刺绣、打中国结、棒针结毛线等传统活动。固然,也有时下里正流行的穿珠,不注入点“新意思”恐怕很难吸引住这些正在潮流尖上的女孩子们。

讲古进课堂 传统有后人

五一期间,颜志图又在陈家祠开“讲古坛”了。作为“最后一个讲古人”,他见证了广州“讲古”由盛到衰的历程。

讲古,广州方言,即说书、讲故事。听说广州的讲古源于北方的评书,但自成一派,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末清初。1961年颜志图入行时,广州各个公园都有讲古坛,有几十个讲古佬登坛献艺。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电影、歌舞厅等各种文娱方式兴起,讲古日趋衰败,到了2001年3月,坚守在全广州的最后一个讲古坛―――市二宫的颜志图也被礼送出门。为了谋生,颜志图乃至到上下九去卖“公鸡榄”,知情人见之无不感到心酸。

最让颜志图担心的还是怕讲古失传,早几年他登广告招了10个学徒,免费传授讲古,却全都走光了。

从去年起,颜志图又成了大忙人,被电视台请去做佳宾,被荔湾区青少年宫请去做校外辅导员……吸引小听众,颜志图一般讲一古一今两个故事,把当下的时事、做人的道理奇妙地编进“古仔”里。

华南师范大学4个学生主动找上门来要跟他学讲古,石牌小学还特地设了“语言艺术兴趣班”,颜志图每周一次去教讲古,30个小徒弟学得有声有色。

万人传其一 良俗有火种

这股复古风也引来争议。有人认为随着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资讯、观念都产生巨大变化,这些旧风俗是不是有存在的必要?

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叶春生教授说,传统民俗能流传下来一定是“良俗”,“恶俗”经过几千年的洗涤多被淘汰下去。不要由于这些良俗在形式上的落伍而忽视其在当今社会的积极作用。就像乞巧其实是教人要勤劳大胆一样,开笔礼是教人尊师重教,“讲古”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故事,对儿童培养勤劳仁慈的哪家医院能治愈白癜风良好品质,绝对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向云驹说,民间文化遗产要吸引下一代的兴趣,只要一万个人中有一个人感兴趣,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有传承的希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rz.com/fzyyf/669.html

当前时间: